開始遠比戒斷容易_第一章

 2021-08-22 14:02:29.0

第一章 開始遠比戒斷容易(p22)

近年來,精神藥物的使用量暴增,尤其是給兒童用的興奮藥和成人的抗抑鬱藥。一般大眾愈來愈依賴處方藥物來解決心理和社會問題。雜誌和報紙在美國,直接將百憂解之類的藥品介紹給消費者,電視新聞雜誌也常過度美化最新的“神藥”。還有大量書籍向外行人讚揚精神藥物治療兒童和成人各種心理和情緒問題的效果。

即使是偏好諮詢療法的心理醫生也常建議病人去找精神科醫生做藥物治療,有時是期望藥物能改善病情,幫助病人克服痛苦、壓抑的情緒。事實上,許多心理醫生都相信,藥物治療是焦慮沮喪等情緒問題療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至於保健組織(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s, HMOs) 和其他保健業者都很支持,有時甚至還堅持使用精神藥物。幾乎每個領域的專科醫生都會開處精神藥物來治療失眠、焦慮、沮喪、妄想、恐懼症,甚至壓力等問題。

 

幾分鐘的決定可能成為一輩子的遺憾(p22)

在今日的醫療環境,醫生開處抗抑鬱藥或鎮靜藥之前,通常只花幾分鐘的時間評估病情。可是一旦你決定接受藥物治療,很可能一輩子擺脫不了這些藥物,當然也就無從避免長期用藥帶來的有害副作用。而且,找位醫生指導你服用精神治療藥物很容易,可是要找到願意幫你停止用藥的醫生卻可能難上加難。剛開始服用精神藥物時,可能不會有任何嚴重的不良反應。但是當你想停藥時,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戒斷任何一種精神藥物都會造成不適,你一定要小心注意這些反常狀況。

 

停止服用精神治療藥物的原因(p23)

你服用的精神治療藥物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情緒或生理傷害,而你和醫生也許都沒有察覺。你的醫生沒有注意到是他開處的藥物帶來了某些問題,反而誤解為病情變化而增加藥物劑量或添加另一種新藥。這種循環治療的情況時有發生,增加了藥物有害副作用的風險。一旦減少或中斷藥物治療,在藥效耗盡後,你會經歷痛苦的情緒或生理反應,這是用藥狀況改變所造成的戒斷症狀。但若你不明白這些變化是藥物劑量改變時的戒斷症狀,可能會誤以為只要停了藥,這些不適就會一直持續下去,你的醫生也可能會有同樣的錯誤想法,堅持認為這些不適反應證明瞭你必須增加藥物的劑量或種類,以此來控制不適的狀況。

 

我們或許有親人正在服用精神藥物。通常我們都會帶著關心和沮喪的心情,看著我們的丈夫、妻子或父母服用這些傷害可能大於助益的藥物。在此同時,醫生們正為數百萬兒童開處利他林與Adderall等興奮藥,或是將未曾獲准用於兒童的成人精神治療藥物開始用於許多青少年,如百憂解。醫生往往會告訴父母這些藥物相當安全,然而對孩子來說,這些藥物可能非常危險。

你可以在以下的某個故事中,看到你自己、你的親人或朋友的遭遇。

 

 

曾經有段時間,工作和婚姻中的一連串衝突讓雅曼達心情沮喪,因此她開始服用百憂解(氟西汀類)的藥物-------樂復得。精神科醫生解釋說她的大腦生化平衡失調”,鼓勵她無限期地服用抗憂鬱藥。然而在服用樂復得3年之後,雅曼達下定決心,不想服藥一輩子。但是雅曼達在中斷服用樂復得2天之後便崩潰了。她覺得自己跌入黑暗深淵,有想死的念頭。她的醫生不知道她的心情沮喪可能是戒斷抗憂鬱藥的戒斷症狀,便開給她2倍劑量的藥物。

 

雅曼達想找其他醫生幫她戒斷藥物,但每位新醫生都力勸她繼續服用樂復得或是改用另一種藥物療法。於是她決定自己來,她花了幾周時間逐漸減少樂復得用量,幸運的是沒有再度陷入沮喪的情緒。完全擺脫藥物之後,雅曼達才瞭解到在服藥期間她的生活變得多麼消沉、沉滯。藥物雖然緩解了工作與家庭的衝突所帶來的情緒痛苦,但周遭環境與生活品質並沒有因而得到改善。最後她終於找到一位心理醫生,願意幫助她在不依賴藥物的情況下,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羅伯特服用了一種又一種的精神藥物已經長達10,他服過的藥包括贊安諾與安定文等鎮靜劑,百憂解與Paxil等抗憂鬱藥以及鋰鹽與Depakote等情緒穩定劑。他發現自己常說:”我不再是我自己了。他甚至無法想像如果不吃藥,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體內生化平衡的影響,而心情似乎也隨著兩次服藥的間隔而上下起伏。精神科醫生的治療是每隔1~2年就會改變一次處方,但他的醫生自始至終都確信羅伯特焦慮、沮喪的原因是遺傳與生物性失調。醫生再三向羅伯特強調,往後他都必須接受藥物治療。但是羅伯特不願意依賴藥物一輩子,他希望有人引導他停止服藥,卻又無法下定決心選擇自己的方向。

 

羅伯特之所以會這麼猶豫不決,部分是藥物的影響。從酒精到興奮藥、抗憂鬱藥,所有能夠影響心智運作的藥物多半會損害判斷能力,使服藥的人無法瞭解自己是否受到藥物傷害。大多數人都非常清楚酒精會降低判斷能力,他們知道如果哪個朋友喝醉了,便會無法分辨自己還能不能開車,也無法在發生衝突時控制自己的脾氣。

 

最後羅伯特求助於一位因願意幫助病人戒斷藥物而知名的精神科醫生。這位醫生讓羅伯特的家人與他一同參與心理治療,飲後在治療過程中幫羅伯特慢慢戒除藥物。由於羅伯特多年來一直在服用精神藥物,以致花了1年多的時間才完全戒斷。將自己的大腦與意志從藥物的影響中解放出來之後,羅伯特發現他之前的疑慮是對的。脫離那些影響心智的藥物,讓他更能夠掌控生活、發揮潛能儘管人生仍有起起落落,但現在這些情緒起伏都是他真實的感受而非藥物的影響,這件事讓他感覺棒極了。

 

20年前,潘蜜拉還是個少女的時候,就開始服用抗憂鬱藥得利穩(Elavil)。自從有記憶以來,她的心情經常憂鬱、沮喪,總是缺乏自信心。如今她懷疑是服用多年的抗抑鬱藥降低了心靈的敏銳度,尤其是注意力與專注力。每隔幾個月她就會去找精神科醫生看病,重新調整處方,這位醫生想把利他林也加入藥單,以治療她所謂的成人注意力缺乏症

但是潘蜜拉懷疑自己的心智障礙越來越嚴重的原因是服用得利穩,而非成人注意力缺乏症”,於是她便自行嘗試停藥。

 

然而不到24 小時,她就經歷了此生最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她上吐下瀉、全身疼痛,頭痛得好像被老虎鉗央住,種種不適與死亡進逼的恐懼感完全擊敗了她的意志力。但重新服用阿米替林後,潘蜜拉的痛苦立即解除。她的腸胃狀況穩定,肌肉不再疼痛,頭痛與恐懼感也消失了。

 

這種現象意味什麼?是她得了重感冒,還是她必須服用得利穩才能避免自己瘋掉?她打電話請教精神科醫生,得到的答案是她可能感染了流行性感冒。醫生鼓勵她繼續服用得利穩。隔天,潘蜜拉在網路上查閱得利穩的資料,發現類流行性感冒的症狀以及沮喪感,都是戒斷得利穩和許多抗憂鬱藥時超為常見的情形。於是,一位不主張使用精神藥物的心理醫生都助下,潘蜜拉終於制訂了戒斷計畫,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由於服藥多年,所以她必須耗費數月來逐漸降低藥物量。戒斷計畫展開後,她的心智靈敏度逐漸恢復,這讓她鬆了一口氣。

 

脫離藥物之後,潘蜜拉發現了自己一生憂鬱的根源。她也像許多持續沮喪、焦慮的人一樣,童年時期受虐極為嚴重。在治療過程中,無數恐怖的記憶與痛苦的感受都浮現出來,但她很高興自己能夠以不受藥物影響、清晰而專注的意志去面對受虐的過去。潘蜜拉還參加教會的亂倫倖存團體。參加這個團體起先是出於一個想法--------她相信有同樣遭遇的倖存者所組成的團體能夠鼓勵她,讓她變得更堅強。後來她發現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經歷後讓她重獲自信,並得到自我成長的能力。


進入高三的時候,馬文變得鬱鬱寡歡。他並不認為是生活中的事情導致了這些負面感受,所以未曾尋求諮詢。馬文希望藥物治療能夠解決他的問題,於是便去看精神科醫生。醫生診斷他的狀況是憂鬱症生化失調性抑鬱”,並為他開了處方百憂解。幾天之內,馬文就覺得情緒振奮了起來,藥物似乎真的有效。幾周過後,馬文有些羞怯的個性開始戲劇性地轉變。他現在覺得棒透了----從沒這麼好過,行為變得非常外向。但是這些改變讓他的父母相當憂心。他睡得太少,說話很快,穿著很古怪,體重也減輕了。他不再研讀功課,而且心血來潮就蹺課,和以前完全不一樣。

 

雖然藥品包裝內附的說明和《醫生常用手冊》(Physicians’ Desk Reference)都說明瞭他們百憂解的作用,但馬文的精神科醫生卻沒有想到或許是百憂解造成了他的精力過剩與情緒亢奮,他反而把馬文的診斷由憂鬱症改為躁鬱症”,情緒兩極失調”(bipolar disorder,劇烈的情緒起伏)。醫生告訴馬文和他的父母,說馬文有遺傳性生化平衡失調。除了百憂解之外,醫生還加上鋰鹽,並表示馬文今後都必須服用這兩種藥物。

 

升上大學的頭一年,馬文開始覺得反應遲鈍、無精打采,讀書時會無法專心。他打電話給精神科醫生詢問:“有沒有可能是鋰鹽或百憂解造成這些問題?”醫生回答:“不可能,你體內的生化平衡失調,是藥物改善了你的心智功能。暑假期間,馬文向另一位精神科醫生求助,這位醫生證實了馬文的疑慮一這些藥物可能會使他精神不濟、反應遲緩,而不是改善心智。新醫生還告訴馬文,他在高中時期經歷的躁鬱症也有可能是百憂解造成的。之前的那位醫生從未對馬文或他的父母提到這種可能性,馬文覺得自己被出賣了。那個夏天,馬文戒斷了百憂解與鋰鹽兩種藥物。這是自從停服百憂解以來,他第一次感覺到又恢復了自我””回復了本色

 

新的精神科醫生同時為馬文展開心理治療,馬文很快就開始麼享過去羞於啟齒的經歷。他回想起高中時開始變得沮喪的那段時間。他一再目睹父母激烈吼叫與尖聲爭論,而最後母親總是傷心落淚。馬文的精神科醫生讓他瞭解到,家庭衝突在他的沮喪開始萌芽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近馬文與父母一起參加了許多家庭治療講習班,這使得馬文能夠讓自己的情緒獨立於父母的問題之外,後來他的父母轉而為自己的問題尋求專業幫助。接下來的大學生活,馬文完全不靠藥物就能把情緒、課業都處理得非常好

 

孤獨以及養育兩個小孩的壓力讓馬喬麗難以承受,她也無法接受丈夫熱衷於為了孩子的將來拼命賺錢。這樣的處境讓她非常孤獨絕望,白天她總是儘量不去想,但夜裡卻因為擔憂而失眠。她告訴家庭醫生自己的睡眠因難”,於是醫生開處鎮靜藥Klonopin讓她每晚就寢前服用。頭幾天,馬喬麗確實睡得比較好,但數周後,她卻變得更難以入睡,而且早上醒來時,神經過敏與神經緊張愈來愈嚴重。地對孩子暴躁易怒,對丈夫則幾近暴力相向,於是她的丈夫開始擔憂,準備把她送去精神病院,但是他知道如果她不在家,自己將無法負擔請人看小孩的費用。

 

不管是馬喬麗還是她先生生,都沒想到安眠藥會是她白天情緒沮喪的元兇。而馬喬麗的醫生不但沒有解釋她每天早上經歷的沮喪,可能是戒除 Klonopin 反彈焦慮,反而還因這些困擾而給她開了另一種鎮靜藥贊安諾(阿普唑侖)。他指示馬喬麗視狀況每天服用贊安諾3~4,每次1~2,以治療焦慮。他也像許多醫生一樣,並未完全瞭解這些藥物的危險性,包括服用兩種藥物之間的反彈焦慮

 

現在馬喬麗的情緒狀態持續不穩定,每次服用贊安諾之後,很快就會覺得比較平靜,但在鎮靜之中,同時感到索然無味與倦怠。有時她會在白天照顧孩子時無意識地睡著,等到下午藥物的作用消失之後,又變得完奮、激動;有時在服用兩劑藥物之間會有恐慌發作”(panic attack)的情形。她的記憶力也受到影響,不好過的日子,她會忘了已經服用過多少顆贊安諾,而不論服用多少安眠藥,她從未有過寧靜的睡眠,也從未在早晨醒來時感到精神煥發。

 

等到馬喬麗為戒斷藥物而尋求專業輔導時,她已經沒有信心放棄藥物,僅憑自己的能力掌控生活。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心理治療的輔助之下戒斷這些藥物。治療中,她更加瞭解在養育孩子與參加豐富的成人活動之間,該如何保持平衡。於是她志願在教會幫忙,並兼職工作和進修。最後馬喬麗的先生同意和她一起參加夫妻諮詢,他知道自己也為馬喬麗帶來了許多問題。因為忙於生計,情感上他拋棄了妻子與孩子。

 

安迪的父母並不想讓他服用利他林,他們相信這孩子很正常,只要給予適當的教養與持續的關愛,他就會長大成熟,適應學校生活。但是學校的心理學家表示安迪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警告說若他不去看醫生,服用利他林,就必須到特別班上課。

 

小兒科家庭醫生與安迪的母親商量後,開了每天2次的利他林,1次於上學前服用,1次則於午休時間由學校護士給藥。不到1,安迪的母親就發現傍晚時安迪變得比以往更好動。因為沒人警告她安迪的大腦可能會對藥物產生反彈作用”,導致傍晚時的過動情形會更嚴重,所以她認為安迪的病情一定是惡化了。他們的小兒科醫生可能也並不知道利他林及其他興奮藥,通常都會使兒童在傍晚藥效消退時變得更激動、更興奮,於是當他在電話中回應安迪母親的簡短詢問時,便增加了一份傍晚服用的利他林,調整成每天服用3次。第3次服利他林似乎有效,下午的保姆說安迪從學校放學回家後就立刻服用利他林,然後上樓看電視、做功課。然而不到1,安迪的父母發現他整夜都沒有睡覺,所以現在醫生又增加了Dalmane作為安眠藥。

 

每天早晨,安迪的父母在餐桌上氣餒地看著兒子,看到這麼個沒精打采、臉色暗淡的小傢夥,他們的心沉了下去。他們決定要停掉安迪所有的藥物治療,卻不知該如何著手。在與另一位想要開興奮藥 Adderall 給安迪的小兒科醫生商討後,安迪的父母決定求助於一位反對開處興奮藥給兒童,並支持他們努力使安迪脫離處方藥物的醫生。這位新的小兒科醫生為安迪和他的父母解釋利他林的各種戒斷反應,鼓勵他們保持親密的親子關係,並逐漸減少利他林的用量。這回在藥物劑量減少時,安迪不再需要Dalmane幫助入睡。幾周過去,安迪的父母終於覺得孩子又重回自己的懷抱。

 

各位讀者可能會以為精神治療藥物引發負面反應是罕見的特例,事實上這類情形非常普遍。此外,藥物所造成的傷害往往不易察覺,或被歸咎於藥物治療以外的其他原因。你剛剛讀到的故事提出幾項嚴重問題,是你或你的親人在接受精神藥物治療時可能必須面對的:

 

*在你根據現有資訊作出服用藥物的決定之前,可能並沒有獲得關於藥的有害副作用的完整資訊。缺乏這類資訊會讓你在開始服藥之後,更難覺察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

*倘若精神藥物真的為你帶來有害副作用,醫生可能會不予重視,否認藥物帶來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或是判定你需要提高劑量或增加其他新藥。

*如果你驟然停止服用精神藥物,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戒斷症狀。這樣的結果可能會使醫生增加處方劑量,但你真正需要的是漸進的戒斷方式

 

 

上述故事也指出藥物戒斷過程的一些重要特性,你的醫生可能不會就這些問題與你充分溝通:

*醫生和病人最常犯的錯誤大概就是戒斷速度太快。尤其是在服藥時間長達數周以上,或是服用劑量較多的情形下慢慢戒斷一定是比較合適的做法。

*雖然許多人都能夠輕鬆地停止服用大部分精神藥物,但還是要牢記,嘗試停藥時有可能會經歷嚴重的情緒和身體反應。

*在你努力擺脫精神藥物時,必須密切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瞭解你的狀況的家人和朋友也會支持你、幫助你。治療或諮詢可以幫你處理在戒除藥物後重新出現的潛在問題,治療還能幫你解決服藥所帶來的一切問題。

 

 

這本書如何幫助你

如果你正考慮服用精神藥物卻仍未下定決心,這本書可以想供決定時的相關資訊。舉例來說,你可能會懷疑服用影響心智的藥物來處理壓力、衝突或心理問題,會不會是錯誤的做法。或許你擔憂自己將因依賴藥物而失去自信。又或者你讀過的書、認識的人已經告訴你精神藥物的許多好處,但你還是懷疑這些說法是不是太誇張或只是片面之詞,以下的章節將會討論所有這些情形以及許多其他狀況。如果你對精神藥物的興趣與戒斷有關,這本書也很有用。即使你覺得藥物治療改善了你的生活,也許最後你還是希望脫離藥物。你可能懷疑開始服藥後感覺生活幸福是由於你個人的努力而不是藥物的療效,也可能會感受到服用藥物要付出代價--------情感遲鈍、思考或記憶變差,生活態度冷淡、消沉。

 

也許你停止服用精神藥物的目的是想要發揮自製力,不再依賴藥物的幫助;想要在沒有影響心智的物質作用下,適當地評估自己的心智狀態;要開發自己的心理潛能;或是想找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後以清晰的大腦與心智來追求這個目標。你可能會覺得服用精神藥物與你所渴望的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符,本書將鼓勵你進行你想做的改變。

即使沒有把問題歸咎於所服用的藥物,你還是有可能遭遇第四章所提到的、通常是由精神藥物所引起的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與注意力渙散、頭痛、視線模糊或其他閱讀與視覺的問題、失眠、胃痛、膀胱或腸道功能問題、性功能障礙、體重異常上升或下降、疲憊和昏睡、協調性降低、顫抖或動作笨拙、易怒、沒耐性、焦慮以及沮喪。也許還會產生顏面痙攣或肌肉抽搐,這兩種症狀有可能會惡化,甚至終身無法復原。

 

也許你會想要瞭解開始服用某種精神藥物之後,為什麼某些感覺不大對勁?有沒有可能就是這些藥物讓你變得感覺遲鈍、對性或其他娛樂失去興趣、疏遠親人朋友,或是壓力很大?事實上,藥物的許多有害副作用很難和情緒問題區分開來

 

本書能幫助你判定,讓你覺得不對勁的究竟是藥物,還是你自己的心理障礙。或者醫生想要你繼續接受藥物治療,嘗試提高劑量或是新的藥物組合,但你卻懷疑也許停藥才是確認藥物帶來的是傷害,還是有效的唯一方法。事實上,往往只有停止用藥,才能發現精神藥物才是造成長期不適的原因本書可以幫助你和醫生採取脫離藥物的方式來精確評估藥物的作用。

 

也許你以前嘗試停止服用精神治療藥物,卻因停藥數天、數周、甚至數月後,情緒或生理出現了反應而失敗。本書將告訴你這些反應的起因可能是藥物戒斷,而不是精神或心理問題。

 

更多停藥的理由

你的醫生可能聽過或讀過一種觀點:進行心理治療時,精神藥物能夠讓病人更輕鬆地處理自己的感受或與別人溝通,所以這些藥物對心理治療應該會有幫助。但筆者的經驗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我們發現精神藥物會抑制病人的感受,使人遠離自我這種作用讓病人更難探索、確認或疏導情緒。戒斷精神藥物會使你更容易從人際關係或教育關係中獲得幫助。

 

也許你已服藥很久,無法判斷藥物是否有益。幾乎沒有任何研究結果顯示在服藥 4~6 周後,精神藥物仍能發揮正面效果。此外,目前我們還不大瞭解長期服用這類藥物的風險。

 

即使你並不打算完全停止服用精神藥物,可能還是想要減少藥物到最低有效劑量。精神藥物的處方劑量常常超過建議服用量或核准用量,因而大大增加了危險性。你也可能希望減少服藥的種類。醫生開出合併某種精神藥物的危險處方實在太常見了。幾乎沒有任何藥物曾以合併其他藥物的用藥模式進行過測試或獲得核准,所以如果你同時接受兩種以上的精神治療藥物,那麼你就成了實驗品。在這個階段,隨著處方藥物的種類增加,病人的狀況常常變得越來越糟,而醫生卻從不質疑造成問題的是不是藥物本身。醫生常常告訴病人不必擔心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因為他處方的劑量很少。但切記,不同人對藥物作用的敏感度差異相當大。即使藥物劑量不大,你還是有可能產生非常嚴重,甚至致命的反應。

 

雖然你經常想要戒斷精神藥物,但也會想到戒斷藥物的風險。證據顯示所有精神藥物都會造成戒斷反應。有些反應非常痛苦,甚至可能導致殘障。但就多數情況而言,戒斷精神藥物最好是在經驗豐富的醫生指導下緩慢進行,在戒斷過程中他必須小心觀察你的反應與感受

 

懷孕與哺乳的婦女應該盡可能戒斷精神藥物,以免傷害胎兒或嬰兒。所有精神藥物都能穿越所謂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進人大腦。這種能力使藥物也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的血液循環,之後再進人未出世胎兒的大腦中。同樣地,精神藥物也會隨著母乳,影響嬰兒的大腦。因此,所有精神治療藥物都會損害胎兒和吃母乳嬰兒的大腦功能。儘管研究人員不曾評估在胎兒、嬰兒時期接觸藥物,可能會對大腦造成哪些持續的影響,但根據目前神經發育毒理學領域的知識,我們要警告為人父母者在懷孕與哺乳期間應避免服用精神治療藥物。

 

此外,現在已經確定在胎兒時期接觸某些精神藥物,會造成明顯的身體異常。例如懷孕婦女服用鋰鹽,會提高胎兒發生心臟缺損的幾率。許多標準參考書都有個別精神藥物導致胎兒先天異常的資料,包括《醫生常用手冊》。本書內容包含各種精神藥物的戒斷反應,提出最安全的戒斷方法。

 

 

如果你的親友正在服用精神藥物(p37)

一開始你可能會鼓勵丈夫或妻子服用精神藥物來對抗心理或情緒問題。也許你們的醫生說鋰鹽或Depakote可以撫平伴侶的壞情緒,讓他(或她)比較好相處。也許你同意給你的孩子使用興奮藥,以便控制他的行為。然而,狀況明顯改善幾周或幾個月之後,你會開始注意到他們行為的負面變化。藥物似乎讓你深愛的人變得比較不體貼,比較脫離現實,失去陪伴朋友或家人的興趣,甚至變得比較沒感情。他可能變得比較古怪或是冷漠。某些個案會發展成中毒性精神病(toxic psychosis),尤其是在醫療指導不當的情況下---------這是藥物所引起的腦部機能嚴重障礙,症狀與現實脫節、行為古怪。

 

即使家屬表示病人行為不對勁好像比較暴躁、沒耐性”,或是變得安靜、畏縮”,醫生還是經常忽略這些警告。如果無法在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剛剛出現徵兆時停用這些藥物,便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傷,例如藥物引發的嚴重人格改變或精神病。在許多病例中,百憂解樂復得贊安諾利他林等藥物,會造成或加強沮喪、自殺的念頭以及侵略性行為。

 

也許你是位學校教師,你的學生曾服用過利他林或其他興奮類藥物,學校政策也鼓勵你建議問題學生去接受醫療評估及藥物治療。雖然有些孩子在服藥後確實變得比較安靜、比較容易管理,但是他們眼中的光采似乎消失了。孩子們的神情茫然又遲鈍。為了學校的管理方便而犧性的是什麼?你必須多瞭解藥物加諸孩子身上的真正影響。

 

你也可能是醫療從業人員,例如為兒童或成人進行診斷、治療的小兒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你讀到的資料、聽到的訊息都說這些藥物有多麼安全、有效,而理所當然相信這些說法,但實際的臨床經驗卻讓人疑惑。製藥公司與所謂專家有沒有可能在誤導你?你期望自己能夠更瞭解藥物的有害副作用,以及協助病人戒斷藥物治療的技術。然而除了聲名狼藉的成癮藥物如贊安諾和煩寧等鎮靜藥之外,即使是醫生都未曾學習過如何幫助病人戒斷精神藥物。

 

在圖書館或書店一定有宣導使用精神藥物的資料,所以我們用不著浪費篇幅重述支持精神藥物的官樣文章。其實我們認為精神藥物的益處被過分誇大,缺點卻常被低估,而如何停止服用這類藥物的資訊實在太少。事實上,這本書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說明應該停用以及如何停用精神藥物的書。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說服別人拒絕服用處方藥物,我們只是提出比現有說法更具批判性的觀點

 

獨立的決定

選擇要或不要服用精神藥物,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人的決定。法律及道德都會支援成年人應當擁有作出決定的權利。

 

近年來,精神藥物的效用廣受推崇,但是若一般大眾在作出抉擇的同時,未能接觸批判這類藥物的觀點以及對藥物危險性的坦誠分析,那麼這個決定不能算是充分瞭解事實之後的自由決定。法律也保障一般大眾在同意遵從醫生的用藥建議前,有全盤瞭解可能造成危險的權利。

 

理想中,戒斷藥物應該是團隊工作,成員包括希望戒斷藥物的人、醫療顧問或醫生以及能適時伸出援手的朋友或家人。當然有許多病人只靠自己的力量就可停止服用精神藥物。事實上,盡管許多醫生鼓勵病人無限期服用藥物,但大多數病人都會自行停藥。自行停藥通常不會遇到什麼困難,但有時病人也會碰到嚴重的戒斷問題。

 

我們很難預測誰能輕鬆停藥,誰會在停藥期間經歷沉重的壓力然而臨床經驗證實了服用劑量愈高、服藥時間愈長,戒斷過程就可能愈痛苦。在長期服用抗精神病劑如好度(Hadol)與可致律(Clozaril)之後停藥,會造成情緒和生理不適,所以戒斷這類藥物的進度必須非常緩慢,同時還要給予病人充分的社會支持。中斷長期服用的鋰鹽則會造成嚴重的情緒反應,包括躁鬱症。短期使用溫和的鎮靜藥後停藥,如贊安諾(阿普唑侖Alprazolam , 又名佳靜安定,歐美部分國家商品名為贊安諾(Xanax)Klonopin、煩寧、安定文,會造成焦慮、不安、失眠,甚至痙攣。幾乎所有的抗憂鬱劑,包括較新的幾種藥品,在停藥後都會使人情緒沮喪,甚至出現自殺傾向。本書總結了各種精神治療藥物的危險性,並檢查大部分目前通用的各類精神藥物可能的戒斷反應,然後就如何以最安全的方式戒斷藥物提出具體建議。最後的總結是探討醫生和病人該如何才能在不依賴藥物的原則下處理情緒危機。

 

不要因為任何人給你壓力而嘗試或繼續服用精神藥物。身為成年人,道德上和法律上你都有權利自己決定是否服用精神藥物。你也有合法的權利要求醫生事先完整告知所有精神藥物的危險性,包括戒斷反應。不論有多少醫生支援使用某一種或某幾種精神藥物,你都有權利為自己作決定。不論你決定接受藥物還是拒絕藥物,醫生都不能給你壓力,也不能誇張療效、扭曲事實或欺騙隱瞞

 

同樣地,在你的身心作好準備之前,也別讓任何人逼迫你停止服用精神藥物,這個決定也必須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如果你已經開始戒斷藥物,不要因為別人而加快腳步。在戒斷藥物的過程中,只有你最瞭解自己的極限,而且你有權利以自己的步調進行

 

=====

為藥瘋狂 書籍完整版

www.dropbox.com/s/lle3sn7cc8jx7jv/為藥瘋狂_簡中完整版.pdf

為藥瘋狂 word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83sCSzxWJKtqTNw?e=vriD7d

 


====



本文摘自:

為藥瘋狂

什麼是你的最終精神寄託_導論
https://bangqu.com/832n7C.html
開始遠比戒斷容易_第一章
https://bangqu.com/23J9EB.html

精神藥物的極限_第二章
https://bangqu.com/tx5qn5.html

你的問題可能來自藥物_第三章
https://bangqu.com/5Xms8d.html

特定藥物的有害副作用_第四章
https://bangqu.com/Q7a2C1.html

拒絕精神藥物的個人與心理因素_第五章 

https://bangqu.com/lv1144.html

為何醫生告訴病人的那麼少_第六章

https://bangqu.com/UTU762.html

規劃戒斷過程_第七章

https://bangqu.com/k4cd82.html

如何停止服用精神藥物_第八章

https://bangqu.com/G3H6W1.html

精神治療藥物的戒斷反應_第九章

https://bangqu.com/mBkqG8.html

讓你的孩子戒斷治療精神病的藥物_第十章

https://bangqu.com/8w27NR.html

瞭解治療師對不用藥的憂慮_第十一章

https://bangqu.com/Yyj9v3.html

給不主張用藥的治療師的建議、指導方針_第十二章
https://bangqu.com/P394kW.html

不靠藥物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學原則_第十三章
https://bangqu.com/5Zt663.html



為藥瘋狂 書籍完整版 pdf下載

www.dropbox.com/s/lle3sn7cc8jx7jv/為藥瘋狂_簡中完整版.pdf

為藥瘋狂 word 下載(可方便搜尋)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83sCSzxWJKtqTNw?e=vriD7d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4180157339/   (金石堂)


為藥瘋狂(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本文取自「當代醫學」月刊92年9月號第359期759~761頁  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https://blog.xuite.net/drchen888168/twblog/133123912


=========

更多延伸閱讀


精神病學的真相
www.cchr.org.tw/精神病學的真相-2/
青少年自殺事件背後的抗憂鬱劑

www.cchr.org.tw/青少年自殺事件背後的抗憂鬱劑/
第二章:精神科藥物?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psychotropic-drugs.html


精神失常的行銷術:我們都瘋了嗎?
精神失常行銷術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nzl0nweu8&list=PLJKtVS0MbdMlmMteW76lOl77yIP5AXf0_

精神病學的事實?
https://www.cchr.tw/quick-facts/introduction.html

戒藥會有戒斷症狀,可以尋找替代醫療

https://www.cchr.org.tw/?page_id=445

勇敢斷藥 才有活路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6dRjSGFp2Lh6jXw?e=6H7Ylh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176

為藥瘋狂 書籍完整版

www.dropbox.com/s/lle3sn7cc8jx7jv/為藥瘋狂_簡中完整版.pdf

為藥瘋狂 word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83sCSzxWJKtqTNw?e=vriD7d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4180157339/  (金石堂)


https://hackmd.io/@tsaicm/SJkHGrshw
把心還給我

www.dropbox.com/s/rl1qetv4lubj7ga/把心還給我.pdf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094

救救正常人

www.dropbox.com/s/4u4xomus2rkep8k/救救正常人%20失控的精神醫學.pdf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ub9Atp2n5UiqoKw?e=jV5XOV     (wor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053   (博客來)

真正快樂的處方

www.dropbox.com/s/ox7i8wr1xbfc905/真正的快樂處方.pdf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0onMtF-_7Ee4JSA?e=rf3rvl     word版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828  紙書(博客來)


若要更多了解精神病學產業,


狠狠撈一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bn1vENkio&list=PLJKtVS0MbdMk67xNMGVZB-2eSiV_Wg-QQ

精神失常行銷術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nzl0nweu8&list=PLJKtVS0MbdMlmMteW76lOl77yIP5AXf0_

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病學最要命的騙局

https://youtu.be/JdA-d2inyoE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

https://www.cchr.tw/videos/psychiatry-an-industry-of-death/

隱藏的敵人

https://www.cchr.tw/videos/cchr-ads.html

治療或虐待:電擊的真相

https://www.cchr.tw/ban-ect/watch/therapy-or-torture-the-truth-about-electroshock.html

建議延伸了解書籍:
精神病大流行:歷史、統計數字,用藥與患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813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 走出藍色深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1944

DSM-5
https://hochitw.com/index_down.php?ISPID=11305&sele=shopbig_dm_right

想要了解怎麼診斷的分類可以搜尋DSM-5

身心症在家庭醫學:DSM-5的診斷與實務

www.dropbox.com/s/kbycwf5mecv0n43/身心症在家庭醫學:DSM-5的診斷與實務.pdf

林耕新:全觀面對憂鬱症,找到本源才能對症治療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ook/507

精神科藥物比海洛因殺死了更多美國人

https://www.peopo.org/news/537782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70286
序 顛覆醫學的另類思考 前台大醫院院長 李源德

更多書籍Thomas Szasz(薩茲博士)
(把空格刪除) 

zh.b-ok.global/s/Thomas%20Szasz

https://zh.b-ok.global/s/Thomas%20Szasz


 

====================
第八章:精神科藥物與媒體

華爾街的聯姻

1997年藥廠的說客向美國國會施壓,允許藥廠能夠上電視廣告精神科藥物。這也讓大門整個敞開,廣告金額從1996年的5.95億,上升到現在的47億,成長了將近有七倍。

在美國,在藥廠直接向消費者廣告的預算中,電視廣告就佔了百分之五十五。

因此媒體集團不會去反對他們的金主,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精神科醫生和藥廠聯合起來,透過所有可能的溝通媒介,不斷向大眾反覆灌輸這一個訊息:「你有病」、「我們有答案」、「詢問你的醫生」。

然而媒體行銷並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

他們的下一個策略:如何說服更多人使用精神科藥物,同時讓自己繼續身藏幕後。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psychotropics-and-the-media.html



第九章:大眾行銷術

始料未及

如果你知道要找什麼的話,你就會發現藥物行銷活動到處都是。

許多是來自藥廠贊助、精神科醫生經營的幌子機構,它們表面上看起來是支持病人的團體。

最成功的就是看似善意的心理健康篩檢活動;運用範圍廣泛的精神科問卷,診斷常見的生活情況:例如悲傷、緊張以及偶爾感到寂寞。

「青少年篩檢計劃」以自殺預防為名,瞄準青少年。統計數字顯示青少年根本不盛行自殺。過去十年中,青少年的自殺率不但沒有升高,還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

而且在進行篩檢之後,接受測試的人比進行篩檢前,更容易靠自殺來解決問題。

到目前為止,篩檢活動僅限於自願接受者。

不過,如果篩檢活動不再是自願的呢?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marketing-to-the-masses.html

第十章:大眾行銷

你該做年度檢查了

精神科醫生堅持,心理健康篩檢對每個人都有益處。

今天,他們的夢想就要實現了,有個名為「新自由心理健康委員會」(The New Freedom Commission on Mental Health)的總統顧問團體,提出了一個全面性的計畫。要以美國社會為目標,對廣大人口群進行心理疾病症狀的篩檢。

然而,對很多人來說,心理健康篩檢早就是生活常態了。寄養兒童照慣例都是要篩檢和給藥的,美國軍人不論男女也一律要篩檢和給藥。

計畫已經準備好要篩檢孕婦,可能還要讓她們服藥,而且還會擴及她們肚子裡的孩子。

為實施他們的毒害計畫,十一間製藥廠提供基金給研究員和精神科醫師,設計出一份按部就班的流程表,專門為有心理問題的病患,開立最新型、也最昂貴的精神科藥物。如果都沒有效,下一步就是電擊療法。

當這一切都就位開始運作,病人一旦接受診斷,送交精神科藥物機器後,下場為何呢?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mass-marketing.html




(有藥廠廣告的)

狠狠撈一筆

精神科藥物。這是一大筆錢的故事─ 這些藥物造就了一個三千三百億美元的產業,卻沒有一個人被治癒。對人命而言代價更大,目前這些藥物據估計每年導致四萬二千人死亡。而且死亡人數仍持續上升。包含律師、心理健康專家、受害者家屬和倖存者本身,總共超過一百七十五人的訪談,這部極有吸引力的紀錄片扯破了精神科藥害的面具,並且揭發一個殘忍卻極為鞏固的賺錢機器。

https://www.cchr.tw/videos/making-a-killing/



都是藥廠陰謀?為何精神藥物和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密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3365781


本文取自「當代醫學」月刊92年9月號第359期759~761頁  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https://blog.xuite.net/drchen888168/twblog/133123912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