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正常人_前言

 2021-10-01

救救正常人


Saving Normal: An Insider's Revolt Against

Out-of-Control Psychiatric Diagnosis, DSM-5, Big Pharma, and the Medicalization

of Ordinary Life

拯救正常:內幕人士對失控的精神病診斷,DSM-5,大製藥和普通生命醫療的反抗




前言




「我可以計算星體的運動,但無法衡量人類的瘋狂。」──牛頓




有時候在雞尾酒會這種場合,謹守本分反而會惹禍上身。時間是二○○九年五月,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APA)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行年度大會,這場宴會是辦給與會精神科醫生的聚會。禍首則是一起爭議不斷的公共議題-------「正常」的本質是什麼?定義正常時,精神醫學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個話題引起激辯,我不巧也被捲進去了。




我只是恰好進城辦事,一點都不想去開會,但可以在宴會上跟老朋友敘敘舊,機會難得。我脫離精神醫學圈將近十年有餘-------為了照顧生病的妻子,管教那群無法無天的孫子,讀讀書,賴在海灘上,就提早退休了。在那之前,我在職場上衝勁十足,根本就符合過動的標準。一邊帶領第四版DSM的編撰工作小組,一邊擔任杜克大學精神醫學系系主任,治療許多病人,作研究,寫書又寫論文,好像老是在跟時間賽跑,屢戰屢敗。光是偷偷讀一下《紐約時報》的運動版都感覺像是偷來的禁忌享受。現在能夠好好放鬆,讀讀修昔底德(譯注:Thucydides,古希臘歷史學家,最有名傳世著作為《伯羅奔尼薩戰爭史》),感覺陽光灑在臉上,微風吹拂我稀疏的頭髮,真是好不愜意。我沒有電子郵件信箱,找我的電話不多,除了照顧家人之外,肩頭無事一身輕。




我只有個迷信-------雖然毫無道理,但是我一直堅信均衡法則,也就是最後總會一報還一報。雖然知道並不是這樣-------但是迷信是很難破除的。宴會那晚,主掌機率的眾神覺得百般聊賴,決定拿我來找點樂子。他們掐指一算之後嫌我的生活太過無憂無慮,何不如,讓我意外捲入幾場辯論,打亂我的安寧生活?一個小時還沒過完,我就再也無法作壁上觀。這場內戰關乎精神醫學核心,為了要保護正常人不受醫療宰制,遏阻精神醫學過度擴張,我不得不選邊站,打這場幾乎是大勢已去的戰爭。




為何挑上我?又為何挑在那天晚上?那時有幾位朋友興高采烈地說著他們在DSM第五版籌備過程中的關鍵角色,難掩興奮之色。DSM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的縮寫。直至一九八○年,DSM都還是默默無聞、乏人問津的小冊子,實際也該如此。接著第三版DSM一躍出場,這本書非常厚實,迅速成為文化指標,長年蟬聯排行榜冠軍,還被過度吹捧,成了精神醫學的「聖經」。因為界定了正常與精神疾病的分野,DSM具重要社會意義,左右各種會對我們生活會造成巨大衝擊的事務-------------譬如說誰健康、誰有病;醫療院所該提供何種治療;誰支付醫療費用;誰能獲得殘障補助;誰有資格申請醫療、教育、就職等服務;誰獲得聘任,誰可以領養小孩、開飛機或是有資格買壽險;殺人犯究竟是罪犯或是精神病患;官司的賠償要多少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二十年參與定期編修DSM(包括第三版、第三修訂版、第四版)工作的經歷,讓我清楚這本手冊的缺點,任何隨修改而來風險也讓我戒慎恐懼。另一方面,我的朋友們還是新手,對編寫DSM第五版的任務滿懷熱誠。他們想要加入許多新的精神疾病分類,並放寬現有疾病的診斷規定-------他們高估了預期的好處,忽視了缺點。




我理解他們滿懷抱負,渴望開拓新氣象。回想一九八七年,得知要主持DSM第四版的工作一週之後,我在海灘上漫步了許久,思前想後不符合我的個性,但有許多的事情得想清楚。我忖思著各種革新精神醫學的可能方式,那一小時裡,權力感讓我熱血沸騰。我擔心精神醫學診斷衝過了頭,變得太快――類別太多,確診的病人太多。我想出了三個好點子,提高原本太過寬鬆的疾患診斷標準,終止或剔除不怎麼合理的疾患,用彈性的數字說明人格,取代僵化的名稱。




到了第二個小時,我開始面對現實,不得不把每個得意的計畫一一戳破。現在回想起來,我領悟到努力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新的問題。再者,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或是其他人)信不過自己跟我偏愛的這些想法,因為毫無依據。任何診斷體系的變更都應該要有科學的支持,以證據為準,不該受我個人或是其他人突發奇想而左右。DSM第四版的編輯方式應該強調制衡,預防個人主觀、專斷、創造疾病。我們要求,新的診斷類別提案應接受科學文獻的檢驗,立意在於關注風險及缺失,要不厭其煩地重新分析資料,進行實地試驗,完全排除風險,或是剔除缺乏科學支持的部分,甚至兩者都做。我當時直覺認為,如此高標準應該能擋下大部分的變動,後來果真如此-------最後收到的許多變更提案都沒有足以令人信服的科學數據佐證。神經醫學相關的基礎科學,每天都有讓人興奮的新發現,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大腦運作方式,但是沒有任何一項可以應用在診斷病人與治療上。




我知道我們禁不起第四版DSM出錯,哪怕是小錯也不行。DSM影響力過大,不但危及自身也危及社會,哪怕是再微小的改變也會釀成大禍,現在眼看DSM第五版即將鑄下大錯。這些朋友興高采烈地推動新疾患,總共會創造好幾千萬的新「病患」。我預見DSM第五版的診斷像天羅地網一樣,許多相當正常的人都逃不過,我擔心許多人會接受不必要又有潛在危險副作用的治療。藥廠正磨刀霍霍,盤算著如何施展高明的疾病推銷術,從這些令人垂涎的新目標身上大撈一筆。




因為有過慘痛的切身經驗,我對風險再了解不過──儘管我們努力控制濫診猖獗,仍然不斷有人濫用第四版DSM,灌水診斷。雖然我們把目標設得謙卑平淡,對方法吹毛求疵,成果嚴謹保守,仍然無從預測或預防三大新的兒童精神疾病-------自閉症、過動症與兒童期雙極性疾患──的假疫情。我們眼睜睜看著濫診猖獗,將精神醫學疆域擴張至其能力所及範圍之外。如果連內容謹慎、品質基本上很好的第四版DSM如果都弊大於利了,那麼DSM第五版成書粗糙,不自量力卻野心勃勃想「轉移典範」,又可能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呢?




被亂貼標籤的新「病患」跟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我實在是無法視而不見。就是因為濫診,依賴抗憂鬱劑、抗精神病劑、抗焦慮藥物、安眠藥及止痛藥的人口太多,造成一個愛吞藥的社會,美國成年人中,五位當中就有一位使用至少一種精神問題藥物,二○一○年,百分之十一的成人及百分之二十一的美國女性服用抗憂鬱劑;將近百分之四的孩子都在服用興奮性藥物,百分之四的青少年正在服用抗憂鬱劑;四分之一的安養之家療養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二○○五年至二○○九年期間,加拿大中樞神經興奮劑的使用率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六,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多了百分之四十四。




草率的診斷導致舉國藥物濫用,我國有百分之六的民眾有處方藥物成癮問題,比起非法街頭毒品,現在有更多合法處方藥物釀成的緊急送醫事件。如果輕率使用藥廠的產品,製藥公司就跟毒梟一樣危險。給個佐證:二○○五年開始,我國現役部隊中開立的精神病處方藥物成長了八倍之多,十分驚人。共有十一萬士兵現正服用至少一種精神治療藥物,令人難以置信,許多人服用不只一種藥物,每年都有好幾百人因為意外過量服用致死。




精神科藥物現在是製藥公司的明星金雞母---------2011年,抗精神病藥物帶來超過一百八十億營收(占所有藥物銷售的百分之六,讓人咋舌);抗憂鬱劑一百一十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將近八十億。抗精神病藥物花費成長三倍,1988年至2008年抗憂鬱劑藥物使用率將近成長四倍。開處方的醫生也是越俎代庖,八成的處方藥物都是由基層醫療醫師開立,他們沒有受過太多訓練,不知如何正確使用這些藥物,藥廠業務跟觀念錯誤的病人又給他們極大的壓力,更別說看診的時間只有七分鐘,過程匆促,缺乏審核機制。




另外,醫療資源分配失當、顛倒錯亂:太多正常、健康的「慮病者」接受治療、造成自身傷害,那些真的生病急需治療的人,能獲得的協助卻少之又少。三分之二的重鬱民眾沒有獲得治療,許多受精神分裂症所苦的人下場是被關起來。山雨欲來風滿樓,「正常人」極需脫困,生病的人迫切需要治療。但是DSM第五版似乎反其道而行,納入了新的各種診斷,普通日常生活的焦慮、怪僻、健忘、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成了精神疾病。隨著精神醫學擴張勢力,許多該看成正常的人被劃入版圖,真正生病的人備受忽視。

 


有人說黃泉路就是好意跟出乎意料的負面後果鋪成的。DSM第五版工作團隊天真的熱誠讓人駭異,他們看到的黃金機會在我眼裡是重大危機。診斷浮濫對我們—個人及社會-----------的健康有害。


 


我和業界的朋友討論了一番,我和他的交情最深,目前為止最讓我坐立難安的就是這番討論。這位朋友充滿智慧,經驗豐富,人格高尚,致力於減少精神分裂症帶來的傷害,並以此為終身職志。他深信DSM第五版可以帶來煥然一新的變革,第五版的編者將成立一項新診斷類別,名為「精神病風險症候群」,鼓勵早期發現,針對可能會精神分裂的青少年投以預防性治療。我的朋友希望可以用及早預防取代事後的治療,以求事半功倍。一旦大腦生病,就難以再痊癒了——大腦製造妄想跟幻覺的迴路越常使用,就越難關掉。如果可以一舉預防或阻絕精神分裂症,至少可以減輕這個疾病的整體負擔,豈不是太棒了。


 


我的朋友目標很崇高,但其中卻有五大嚴重缺陷


缺陷一:「精神病風險」一詞聽起來很嚇人,大部分獲此診斷的人實際上是被貼上錯誤標籤,


畢竟照常理來說,只有極低比例的人或罹患精神病。


缺陷二:就算這些人真有罹患精神病的風險,我們也沒有有效、確切的方法可預防發病。


缺陷三:許多人會被連帶波及——服用不必要的抗精神病藥物,造成肥胖、糖尿病、心臟病,還可能縮短壽命。


缺陷四:這個名詞的言外之意會讓人以為精神病到處都有,想想看這會帶來多少污名與恐慌。


缺陷五:從什麼時候開始,「風險」跟「生病」成了同一件事了?


我想改變他的想法,但徒勞無功,連稍稍讓他打開心防也辦不到。


現在醫師在診斷實務中已納入「精神病風險症候群」。


無疑地,我朋友的夢想產生意料之外的後果,成為一場惡夢般的災難。


 


我在宴會上四處走動,遇到許多其他參與DSM第五版工作的成員,


書中的創新內容讓他們得意洋洋,躊躇滿志,


我很快就發現自己也符合他們在DSM第五版裡納入的新診斷類型。


大啖美味甘甜的蝦子跟肋排就是「狂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忘記名字跟認不出臉來則是「輕度認知障礙症」(Min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煩惱憂愁是「焦慮與憂鬱混合症」(Mixed Anxiety/Depressive Disorder);


妻子過世的哀慟屬於「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眾所皆知,我老是閒不下來又注意力渙散,


都是「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ult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的明顯跡象。


跟老朋友愉快敘舊了一小時之後,


我已經獲得五種DSM疾病診斷。


喔,


別忘了我的四歲同卵雙胞胎孫子——他們鬧脾氣不止是純粹讓人抓狂而已,


還罹患了「情緒失調症」(Temper Dysregulation Disorder)。


 


DSM第五版顯然會掀起波瀾。


該怎麼辦呢?


曾有幾次有人請我出面表態,我都拒絕了。


DSM三的主要推手羅伯.史匹澤(Robert Spitzer,譯按:美國精神科醫師,主持第三版DSM(1980年出版)編撰工作,也是將同性戀從疾病診斷裡移除的關鍵人物,為建立現代精神疾病分類的主要推手)


是精神醫學界了不起的開創者,


長年都在向大眾示警,


他很不滿美國精神醫學會為了保障該學會的「智慧財產權」,


強迫DSM第五版的參與人員簽下保密合約


絕不可為了出版牟利而踐踏了不可或缺的透明度,


這樣才能編撰出安全優質的DSM。


羅伯對極了,這點我很明白。


他常常請我幫忙,一起將DSM第五版導上正軌


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公開表態,真是羞愧極了。


我這輩子總是想要遠離紛爭


更何況是這種絕對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我也覺得,對後繼者的表現發表評論並不妥當,


也知道羅伯是位不屈不撓的優秀鬥士,


讓他獨當一面就綽綽有餘了。


 


但是在宴會上的討論讓我坐立難安,我終於動搖了,不得不加入戰局。


DSM第五版的編輯流程不僅黑箱作業,更可能編出非常危險的版本。


如果DSM第五版納入「精神病風險」無辜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假設診斷服用不必要的藥物,進而換上肥胖症甚至早夭


既然DSM第五版將引起公共衛生衛生問題,大眾應要能表達意見才對。


羅伯自己一個人就能挑起重大責任,我發現這種藉口脫身很自私又窩囊。


我得冒著破壞友誼的風險,倒戈挑戰精神醫學組織,還要脫離我鍾愛的海灘


羅伯的妻子潔娜.威廉斯(Janet Williams)剛好也在晚宴上,她也深入參與DSM-3的成書過程,我走過去告訴她,羅伯可以算我一份


DSM第五版實在是太重要了,


不能讓這本書落入一群心懷好意,但卻走上嚴重歧路的「專家」手上


 


再回首已經是四年後了,我跟APA的高層聊過,


寫了四封示警信給APA理事,


張貼了無數封部落格文章,發表了數不清的社論與論文,


在專業及大眾場合演講,


上廣播及電視節目,


警告大家DSM第五版會給正常人貼上錯誤的標籤


帶動濫診,助長失當用藥。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想要拯救正常人,許多人包括心理健康組織、專業期刊跟媒體都大聲疾呼,提出相同警告


我們發揮了些正面影響


DSM第五版拿掉了幾項最危險的新診斷提案,不過整體說來我們還是輸了。


DSM第五版把精神科診斷推上了錯誤的方向,將造成新一波的假診斷疫情,以及更加毫無節制的藥物濫用。DSM第五版本來的正確目標應該是約束診斷、抑制濫診,而不是變本加厲毫無根據地灌水診斷及治療。


 


精神醫學往極端方向發展,這本書是我的回應----


一部分在懺悔,


一部分批評,


並且提出呼籲。


透過本書,讀者可得知圈內人的絕望觀點,了解弊端,


我也提出務實的發展規劃,讓精神醫學回到安全理性的軌道上。


我的目標不只是出一份力「拯救正常人」,


也想幫忙挽救精神醫學,


這個神聖又缺乏不可的行業,基礎穩固,只要作法得當就能有非常好的效果。


這個領域的成果跟其他醫療專科比起來毫不遜色,尤有甚者。


能夠擔任心理健康照護者是種榮幸----我們深入了解病人,


撫慰他們的憂傷,


設法協助他們自己走出來。


我們可以治癒許多人,幫助大部分的人,並提供所有人同理心跟諮商,


但是精神醫學也得謹守本分,


堅持這行最擅長的事情-------幫助真的有需求、也能夠從我們的工作當中獲得最大益處的人。


我們不應該把那些基本上正常的人變成病人


然後忽略那些真正生病的人。


 


當然越俎代庖的醫療專科不是只有精神科而已----


我們不過是美國鋪張浪費國情中的獨特案例


商業利益已綁架了醫療企業


利潤先於病人,


貪婪的濫診、過度的檢查跟治療,


形成一股狂熱。


我們花在健康照護上的經費是其他國家的兩倍之多,


成果卻普普通通不足稱道。


有些國民因為太多的醫療照護而受到傷害,


遺憾的是,


其他人則是被忽略了而受到傷害。


醫藥及精神醫學兩者皆非常需要約束、去蕪存菁,


整頓並調整方向。


 


真正的精神疾患需要立刻診斷,積極治療------病人不會自行好轉,


拖得越久就越難治療。


另一方面,


我們與生俱來的韌性、時間的療效則是良方妙藥,


能解決人生躲不掉的問題。


人類是生命力強的物種,


先人們想方設法,


熬過艱難每一天,


避開無所不在、遠超過我們想像的凶險,


經過世世代代,


我們成功活了下來。


人類的大腦及社會結構已經能因應最嚴峻的狀況----


靠自己就能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問題了,


醫療介入經常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當社會開始用批發的方式治療正常,


我們也遠離了自己強大的自我療癒能力,


也忘記了大部分的問題都不是病,


不是吞顆藥丸就能迎刃而解


 


不過寫這本書也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危險,


若不是不寫更危險,


不然我也不會動筆。


我的惡夢是有些人會斷章取義,


下了完全錯誤也非我本意的結論,


以為我反對精神科診斷及治療。


書中對精神醫學職業過當提出批評,


有些人可能只看到批評卻忽略我對精神科治療得宜時的大力背書。


DSM第四版的邊撰經驗讓我學到一課,


任何字眼,


只要可能被誤用或誤解,


那就一定會有人利用它。


書寫者不但要注意該如何正確遣詞用字,


也要事先預料到有扭曲文意會帶來的結果。


山達基教派跟其他狂熱反對精神醫學的團體早已大量斷章取義引述我的文章。


這本書也會被他們用一樣的手法濫用,


嚇阻迫切需要精神科醫生協助的人不要接受治療。


假設這些事件環環相扣----有些人對我的本意有粗淺的誤解,


需要醫療的人斷然終止治療導致病情復發,


併發自殺或暴力行為。


就算沒有直接的責任,我也是會不好受。


 


儘管有這些現實的考量,我還是決定放手一試,寫下這本書,因為目前我國精神科藥物的濫用情況益發嚴重,社會危機迫在眉睫。


本書希望同時達到兩個目的


首先是警告不需要治療的人遠離醫院,


但也同樣鼓勵需要治療的人主動尋求協助並堅持下去。


我只批評精神醫學逾越本分,


並非批評其核心或精神。


「守護正常人」跟「守護精神醫學」實際上是一體兩面。


精神醫學應該停下腳步,


不該貿然闖入禁區。


另一方面,


有股強大勢力想說服大家人人有病,


我們也該保護正常人,不受影響。  




====全文如下網址:


救救正常人_前言

https://bangqu.com/M1Q981.html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_救救正常人_第一部_第一章

https://bangqu.com/56vM4S.html

從巫醫到心理醫師_救救正常人_第二章

https://bangqu.com/22i485.html

濫診_救救正常人_第三章

https://bangqu.com/7359y5.html

過去的熱潮_救救正常人_第四章

https://bangqu.com/e4oJEM.html

現在的熱潮_救救正常人_第五章

https://bangqu.com/7e55J5.html

未來的熱潮_救救正常人_第六章

https://bangqu.com/R2box1.html

不再過度診斷_救救正常人_第七章

https://bangqu.com/1552e4.html

當個聰明的病人_救救正常人_第八章

https://bangqu.com/rp1y15.html

精神醫學的大壞與大好_救救正常人_第九章

https://bangqu.com/ZDId36.html

救救正常人_終章

https://bangqu.com/4M7X35.html

救救正常人_致謝

https://bangqu.com/695hN8.html


救救正常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053   (博客來)





救救正常人_前言

https://bangqu.com/M1Q981.html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_救救正常人_第一部_第一章

https://bangqu.com/56vM4S.html


第一部 四面楚歌

第一章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p021

字典怎麼定義正常?p022

哲學的看法?p023

統計學是否可以決定正常?p024

醫生怎麼判斷正常?p028

爲何沒人作實驗來定義精神正常?p029

心理學是不是救星?p032

佛洛伊德怎麼說?p037

疾病?迷思?還是另有眞相?p041

世界各地的精神疾病定義p045

界定個人精神疾病p047

「正常」韌性十足還是脆弱不堪?p055

脆弱、不清不楚的「正常」p059



從巫醫到心理醫師_救救正常人_第二章

https://bangqu.com/22i485.html


第二章 從巫醫到心理醫師p061

「薩滿跟靈界」p063

祭司與神明p064

希波克拉底:醫療之祖(西元前460年至370左右)p069

蓋倫:人格理論之父(西元130年至西元200年)p072

魔鬼的黑暗時代p075

阿拉伯人爲現代精神醫學之祖(西元七百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p079

席登漢症候群(Sydenham Spots Syndromes)p082

林奈奠定分類學重要地位p084

菲利浦.皮內爾(Philippe Pinel):精神醫學之父p088

DSM第三版挽救精神醫學p094

DSM第三修訂版----過猶不及,操之過快p103

第四版DSM身世p104



濫診_救救正常人_第三章

https://bangqu.com/7359y5.html


第三章 濫診p115

濫診的各種原因:盲目跟隨其他醫療領域的濫診步伐p116

充滿壓力的社會是不是讓我們生病了?p120

新熱潮帶動濫診p122

DSM過度重要,弊大於利p124

錯誤的流行病學數字p126

藥物越方便,就越容易用藥過量p128

大藥廠煽動疾病p131

安慰劑效應讓藥物大賣p142

基層醫療照護越俎代庖p147

濫診的嚴重後果-------正常人都去哪裡了?p149

藥物供過於求p150

多重用藥過度p153

心理治療少之又少p155

貼標籤的力量就是摧毀的力量p156

把壞人變成瘋子p158

爲濫診付出代價p159


第二部 精神疾病熱潮有害健康

過去的熱潮_救救正常人_第四章

https://bangqu.com/e4oJEM.html


惡魔附身(過去、現在和永遠)p167

狂舞症:舞踏病及聖維特舞蹈病(西元一千三百年至一千七百年左右)p169

吸血鬼恐慌 (一七二〇年至一七七○年)p170

神經科學帶動臨床診斷熱潮p174

神經衰弱症(1800年代晚期至1900年代初期)p176

歇斯底里症/轉化症(1800年代晚期至1900年代初)p178

多重人格疾患p181

獵巫行動:托兒所性侵醜聞(1980年至2000年)p185

跟隨群體p190


第五章 現在的熱潮p191

現在的熱潮_救救正常人_第五章

https://bangqu.com/7e55J5.html


注意力缺失症爆發p194

兒童期雙極性疾患p199

自閉症蔚爲風潮p203

第二型雙極性疾患p207

社交恐懼症把害羞變成了疾病p210

重鬱症本來沒這麼嚴重p212

創傷後壓力症:動輒得咎p217

性革命p221

強暴是犯罪不是精神疾病p226

教訓p231


第六章 未來的熱潮p233

未來的熱潮_救救正常人_第六章

https://bangqu.com/R2box1.html


野心勃勃-------伊卡魯斯飛得太高而殞落p234

工作方法很重要p234

改或不改p237

不及格的實地試驗p238

向錢進:獲利與損失p241

未來的流行p242

亂發脾氣變成精神疾病p242

正常的老年健忘成了病p246

貪吃成了精神疾病p250

成人注意力缺失症可能會成爲最流行的診斷項目p253

哀悼被誤當成憂鬱p256

熱情變成上癮p258

誤標生理疾病爲精神疾病p264

躲掉的子彈-------但還是要小心p268

精神病風險症候群太過危險p269

焦慮及憂鬱混合症------人人皆病人p273

戀青少年癖釀成憲法危機p274

性欲亢進(Hyperseuality)----「都是我的病害的」p278

從濫診到濫診爆炸p280


第三部 回到正常 第七章 不再過度診斷

不再過度診斷_救救正常人_第七章

https://bangqu.com/1552e4.html


打錯對象的抗藥戰爭p284

瓦解行銷機器p287

馴服藥廠怪獸的幾種方法p288

控制流通:向渣打借鏡p290

逼退劣質藥物p292

馴服醫師p293

馴服DSMp295

精神疾病診斷大重要,不能只讓精神科醫師管p296

分階診斷:根治濫診的良方p299

分階診斷p301

降伏大張旗鼓的廣告p302

能不能戳破濫診的泡沫?p306



第八章 當個聰明的病人p309

當個聰明的病人_救救正常人_第八章

https://bangqu.com/rp1y15.html


與臨床醫師合作p311

怎麼確定診斷正確呢?p313

哪一科的診斷能力最好?p315

求診精神科是全家的事嗎?p317

精神疾病診斷何時需要重新評估?p319

自行診斷的風險p322

小心流行病p324

提防藥廠p324

自然療癒p326


第九章 精神醫學的大壞與大好

精神醫學的大壞與大好_救救正常人_第九章

https://bangqu.com/ZDId36.html


敏蒂的故事:一九六○年代思覺失調症的濫診熱潮p330

陶德的故事:現在流行的自閉症濫診熱潮p335

蘇珊的故事:成人雙極性疾患濫診熱潮p338

麗姿的故事:兒童期雙極性疾患與注意力缺失症濫診熱潮p342

布魯克的故事:情感思覺失調症濫診潮p345

鮑伯與莎拉:混淆哀慟與憂鬱症p347

米拉的故事:處方藥讓病情惡化p349

瑪麗亞的故事:疏忽嗑藥p352

以瑕掩瑜p356

比爾的故事:控制住情緒翹翹板p359

蘇珊的故事:控制恐慌症與特定場所畏懼症(Agoraphobia)p360

保羅與珍奈特:克服創傷後壓力症p362

彼得的故事:戰勝憂鬱與自殺的家族詛咒p365

克麗歐的故事:一心一意對抗治療注意力缺失症p367

亨利的故事:與思覺失調症共處p369

布蘭蒂的故事:擺脫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雲霄飛車p371

亞當的故事:克服強迫症p373



救救正常人_終章

https://bangqu.com/4M7X35.html

救救正常人_致謝

https://bangqu.com/695hN8.html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