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打開靜音鍵

 2021-08-15 15:14:36.0

意識和注意力

大腦最神祕的地方就是,顱骨下這個只有一公斤多的細胞結構居然有意識。或許這同時也是所有科學奧祕所在。


它是如何塑造你的呢?人們一向認為,科學家試圖了解意識的做法有些虛無縹紗,有點像試圖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但現在的科學研究,仍舊對意識不太了解。

 

最近的醫學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來研究意識。這不僅是神經學家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就連物理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們,也正在盡力弄清楚這些自己生成的細胞,為何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怎麼能理解自己是如何被造出來的?又如何理解自己在字宙的時間和空間裡占據了什麼樣的位置?

 

這項研究將把我們引向何方?我們的意識在哪裡?簡單來說:我們不知道。我們甚至仍舊不知道意識是什麼。歷史上一些偉大的思想家提出了一些想法。例如,柏拉圖不相信我們的平凡之軀會創造意識;多才多藝的達文西則認為意識最有可能與大腦相連,但位於其充滿液體的空腔(腦室);哲學家笛卡兒覺得意識位於松果體,是大腦中分泌褪黑素、調節睡眠和甦醒的小腺體。

 

雖然沒有對這些前輩不敬的意思,但是現代神經學研究顯示,上述這些看似高深的想法都是錯誤的。現在沒有人會質疑「我們的意識實際上產生於大腦中,而且並非來自某個單一位置」的說法。我們的嗅覺、視覺和聽覺都有特定的中樞,但沒有一個獨立的意識中樞。不過,大腦皮質中有許多區域似乎都組合在一起,並以先進網絡的形式合作。

 

事實上,意識是額葉、顳葉以及感覺印象中樞(如視覺、聽覺中樞)之間合作的結果。視丘是大腦的一部分,它在大腦中的位置就像自行車車輪上的輪軸一樣,是個連接點,輪輻則由輪軸向外延伸。這生動地說明了資訊從大腦的不同區域(如感覺印象中樞) 進入視丘,然後再透過複雜的網絡傳遞到其他區域。正是在這個網絡中,我們的意識體驗得以形成。

 

這與集中注意力有什麼關係?當然有,意識不僅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來看極其迷人,也與我們的注意力和焦點息息相關。你的大腦充滿無窮活力,來自不同領域的資訊都在你的意識中爭奪一席之地。你的意識可以感受到雙手和雙腳擺放在什麼位置、房間溫暖或寒冷、身體某個位置疼痛、正在看到和聽到的事物(可能正是書中這句話),或是一輛汽車在街上鳴了喇叭。你的意識會依次感受著一切,並讓你的大腦選擇哪些需要關注(我當然希望你的意識選擇了本書內容),哪些不需要。

 

多巴胺打開靜音鍵

假設你在一間咖啡店,正在閱讀一本書。首先,你會隱約意識到人們在低語,但這種聲音會在腦海裡慢慢消退,你可以專注於正在閱讀的內容。即使不再注意聽別人的聲音,你的大腦仍然記錄著他們說的話。如果咖啡店裡有人說出你的名字,即使沒有主動去聽,你也可能會做出反應。你大腦的某部分一定還在聽,只是你沒有意識到,但你的注意力會轉往發出聲音的那個方向。

 

顯然,這一切都是自動發生的。大腦有驚人的能力,可以處理大量的資訊,而且毋須我們參與其中、發出警報,或集中注意力在眼前重要的事情上。

 

我們需要多巴胺讓感覺中樞躲避噪音的轟炸,並將注意力引向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上。多巴胺除了提供獎勵,還有許多其他作用,對注意力的集中也很重要。缺少多巴胺會讓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焦慮不安,並因各種嘈雜而分心。我們常有這樣的經歷:感到不安、空虚、提心吊膽。尤其在睡得不好,或前一晚喝過酒時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狀沉。

 

奇怪的是,腦海裡還有另一種內在的噪音,但並非源自於感覺中樞。這個聲音大家都聽過,但這並非意味著我們瘋了,而可能是因腦細胞自發活化所引起的。其實這種情形持續發生,只是你可能沒注意到,因為多巴胺會把它剔除掉。可是,如果缺乏良好的多巴胺掌控機制,這些內在噪音就會像外界的一樣變得很煩人。神經測試顯示,ADHD患者能聽到更強烈的內在噪音,並干擾他們集中精神且損害注意力。內在噪音越大,注意力就越難集中。

 

有趣的是,如果多巴胺濃度增加,發自內在的噪音就會停止。感覺中樞的噪音(例如咖啡廳裡的!雜聲)以及內在的噪音都停止,就像沒有接收到電臺信號時,收音機傳出靜電干擾的聲音。多巴胺不僅降低了音量,更靜止嘶嘶作響的噪音。沒了干擾,人也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l  提高注意力的天然藥物

多巴胺濃度過低或不正常分泌會導致噪音的產生,也因此無法啟動多巴胺系統,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要加以治療,就是要透過人工干預,穩定提高多巴胺濃度。其實多數治療ADHD的藥物,其背後機制就是如此。經過治療後,許多患者聲稱整個世界都更清楚、乾淨,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大腦內外部的雜訊均己消失。

 

然而,並非每個服用藥物的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是每個人都想吃藥。再加上有人只是偶爾難以集中注意力,沒有服藥的必要。那麼,有沒有在不依賴藥物的情況下提高多巴胺濃度的方法?有的,那就是----活動你的身體。

 

或許運動有助於集中注意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運動能增加多巴胺的濃度,並且調整注意力和獎勵機制(不管你是否患有ADHD)。如今,我們知道多巴胺的濃度會在運動後幾分鐘內迅速上升,並維持高濃度狀態長達好幾個小時。因此你在運動後會變得敏銳、專注和冷靜。不僅感覺更好,而且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所有嘈雜的噪音也都靜了下來。

 

似乎運動越劇烈,多巴胺濃度也會上升得越顯著。因此,從提升多巴胺的角度來看,跑步比散步要好。這也是為什麼如果第一次跑步或騎自行車後,就算你沒有立即感受到注意力有所改善,也不應該就此放棄,因為大腦似乎會增加越來越多的多巴胺,所以跑步和騎自行車的頻率越高,多巴胺的獎勵也就越豐富。這意味著,你每完成一次運動都會感覺更好,因為多巴胺也會影響你的幸福感,讓你變得更專注。

 

換句話說,運動是改善注意力的特效藥,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此外,隨著堅持運動越久,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大腦的老闆

多巴胺對位於額骨後方的大腦額葉有很多重要影響。特別是前額葉皮質,正是大腦做決策的部位。它不僅是大腦的老闆,也是大腦最發達的區域。在這裡,大腦向著長期目標奮鬥,而不是靠衝動指引。我們的高級認知功能也是如此,這些功能包括抽象、數學和邏輯思考等,將我們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

 

額葉也是控制我們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區域。簡而言之,我們的大腦深處會產生很多波動,但額葉會抑制這種騷動,並像篩檢程式一樣消除噪音,使我們能夠集中精神。

 

等待獎勵到來的耐心

額葉在我們的生活方式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一九七零年代,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發現兒童等待獎賞的耐心(主要存在於額葉中的功能),可以預告他們未來的性格。米歇爾透過觀察四歲孩子會選擇立刻享用一顆棉花糖,還是等二十分鐘享用兩顆棉花糖,來進行延遲享樂的實驗。他發現,多數孩子難以抵擋棉花糖的誘惑,只能在吃零食之前等待兩、三分鐘。有些孩子可以多等一點時間,但有些孩子卻可以堅持整整二十分鐘,以得到兩顆棉花糖的獎勵。

 

米歇爾追蹤這些孩子數十年,指出那些可以耐心等待獎勵的人,平均而言成績更好、教育水準更高。這些人也比較不容易出現酗酒、吸毒和肥胖等問題,更能好好處理壓力。人們的額葉功能好壞,在生命早期就可以被觀察到,並且影響終生。

 

對於四歲的孩子來說,要控制吃糖的衝動需要嚴格的自律(對成人來說也是如此),這是一種與集中注意力相關的能力。一些孩子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可以更集中注意力,從而在未來得到獎勵。在這個實驗的影像中,可以發現有些孩子因為過於緊張,所以瘋狂踢面前的椅子來分散注意力。但詢問那些可以耐心等待獎勵的人如何做到時,許多人回答說,他們認為自己很快就會得到兩顆棉花糖的獎勵。

 

這種注意力的集中和延遲享樂的功能就是執行力,也被稱為「認知控制」,是沃爾特,米歇爾所謂的「冷卻系統」一部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稱其為「系統二號」,這是大腦一個更緩慢、更深思熟慮的系統。歷史上其他科學家和作家也替這個系統取了不同的名字,但基本上都是指同一個東西:起源於額葉和前額葉皮質中,能控制衝動的高等思考系統。當身體在活動時,這是一個能從很多方面得以強化的系統。

 

控制你的大腦,而不是被操控

正如第二章提到的,額葉是最能藉由運動大幅度增強的大腦區域之對經常運動的人而言,額葉可以因此與大腦其他部位相連接。這對於影響和控制大腦其他部分的能力至關重要。經常運動的人,額葉中的血管也會因此增生,加速供血和清除代謝廢物。這個透過走路或跑步來增強額葉的過程,具有很強大的效果,卻不是立即的。只在跑道上跑一圈,是不會注意到任何變化的。要經過幾個月的規律訓練,才能觀察到改變。

 

由於額葉具有可變性和可塑性,棉花糖實驗之父沃爾特,米歇爾謹慎地強調,這項測試並不表示那些無法抗拒誘惑的人,在未來註定會遇到困難。你也可以透過練習抵制誘惑,運動也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是你的大腦控制你,而是你透過行動來掌控自己的大腦。如果你想做最好的自己,請堅持運動。

 

ADHD孩童需要運動和娛樂

你如果知道額葉和多巴胺對集中注意力有多重要,以及運動怎麼影響整個過程,就應該已經意識到,至少從理論上來說,透過運動來治療ADHD是可行的方法。但理論和現實總不能完美結合在一起,那麼這些研究能告訴我們什麼?是運動能有效集中注意力,甚至完全用以治療ADHD?

 

一組科學家想透過測試十七名孩子,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些孩子都異常活躍,有罹患ADHD的可能。經過八週的實驗課程,這些孩子很享受每天上課前和下課後的額外體育活動。目標運動量是以讓孩子們感到呼吸急促和心率加快為標準。八週後,孩子們被安排接受一系列的測試,檢測他們的注意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研究人員也詢問這些孩子的家長和老師們,是否觀察到孩子們的進步。

 

這些活動發揮功效了嗎?是的。父母、教師、研究人員和指導老師的回饋指出,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孩子變得更專心了。運動的效果在稱為「反應抑制能力」方面特別顯著,顯示出每次衝動時都能抑制自己的行動。這對於有ADHD的孩童往往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儘管實驗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但這只是一項非常小的研究。

 

因此,科學家針對兩百多名兒童進行了相同測試。據估計,有半數受試者被認為很可能患有ADHD。在十二週的課程中,孩子們每天玩半個小時,好讓心跳加快(遊戲組)。對照組的孩子們則進行較為安靜的活動,如填色和畫畫。

 

這次科學家決定不採用一系列的心理測試,只簡單詢問每天與孩子接觸的父母和老師觀察到什麼變化,並請他們針對孩子注意的事物、過度活躍的程度、注意力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變化進行判斷。結果,活動組的孩子不僅注意力有所提升,情緒波動和發脾氣的情況也較少。這種變化在家裡比在學校明顯。雖然所有遊戲組的孩子都被觀察到相應的變化,但那些被認為患有ADHD的孩子,表現出來的變化更大。

 

運動不僅是燃燒多餘的能量

在測試中,受試者規律地運動了幾個月,但運動對注意力的影響卻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表現出來----運動五分鐘後,小孩的注意力就有所提升,ADHD的症狀也會減輕!也許你覺得他們平靜下來,是因為運動讓他們消耗了多餘的能量,但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運動對注意力的直接影響,遠比透過運動消耗精力大得多。

 

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更集中了

目前為止,在我介紹的每個實驗裡,ADHD孩童的注意力都因運動而提高了。但是對於我們其他人呢?沒有ADHD的成年人也可以透過運動集中注意力嗎?絕對可以!

 

有項實驗以兩百對十七歲的同卵雙胞胎為主,其結果便提供了生動的證據。

 

為了衡量雙胞胎的日常注意力,科學家讓他們的父母在十四個不同項目上替雙胞胎們評分,包括注意力、多動和衝動。三年後,當雙胞胎二十歲時,父母再次評分,結果顯示多數雙胞胎都在這段時間內提升了注意力。然而,有一部分受試者的成績比其他人更明顯。他們在空間時間裡參加體育活動,而且運動越激烈,注意力提升的幅度也就越大。

 

即使在同一對雙胞胎中也是如此。一人經常運動,另一人不怎麼運動的情況下,前者的注意力比後者更好。這是生活方式的差異所導致的,而不是基因或環境。有趣的是,參與這項研究的受試者是二十歲且沒有ADHD的成年人;儘管都是健康的成年人,經常運動的人所表現的注意力、對衝動的控制能力,都還是比久坐的雙胞胎家人更好。這個變化是觀察一段時間後出現的結果,不是即刻產生的效果。畢竟,父母的兩次評分間隔了三年。

 

l  為什麼運動能改善注意力?

說真的,為什麼運動能改善注意力?我們可以回頭找答案,因為這可能歸功於祖先們在非洲草原上的生活習慣。

 

他們持續運動的原因,跟驅使你我在跑步機上狂奔的原因並不相同。今天,多數人跑步是因為這樣做讓我們感覺良好、更加健康,並且還能防止變胖。可是祖先們想的可不是這些。他們拔腿奔跑是為了捕捉食物或躲避危險,而且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需要他們集中注意力。當你身後有頭獅子,或者正準備抓一頭羚羊時,你可沒有任何犯錯的餘地。此時,敏銳的注意力是一種生存工具。只要大腦能捕捉到越多的注意點,你的生存機會也就越大。

 

我們的大腦自祖先們在非洲草原上生存以來,並沒有進化多少,所以同樣的機制也適用於今天。即便只是在活動身體,大腦也會認為我們正在參與一項收關生死的行動,需要全力以赴,因此進而提升了我們的注意力。

 

ADHD 也能成為優勢

一般通常認為「注意力不集中」和「ADHD」是負面的。會這樣想並不奇怪,因為這些症狀必然對人們造成困擾,否則不會被確診為疾病。然而,衝動和多動等特質也可以轉化成為一種優勢。許多人會坐立不安、奮發努力地快速完成一件事,是因為他們沒有耐心等待。此外,許多成功的企業領導者和創業者,也都具備某些特質,讓人聯想到ADHD.

 

為什麼ADHD可以是種正面的特質呢?肯亞北部沙漠的阿利爾族(Ariaal)是個很好的例子。這個部落的成員直到今天都還在採用幾千年前的生活方式,透過遊牧尋找水和食物。然而,過去幾十年間,這個部落已經分裂成了好幾個族群。一個族群在某地定居,開始農耕生活:另一個則依然保持放牧、打獵的生活方式。

 

科學家們藉由血液測試檢查了不同族群的基因,特別是大腦裡和多巴胺有關的基因一多巴胺受體D4(dopamine receptor D4,DRD4)。它對注意力的集中至關重要,每個人身上都能找到。DRD4有一些亞型,其中一種在ADHD患者中出現率較高。儘管ADHD不是單個基因造成的,DRD4也不是ADHD的罪魁禍首,但它仍然是和ADHD有關的最重要單基因之一。

 

檢測結果顯示這個部落中,某些人攜帶和ADHD有關的「DRD4基因」(這個名詞有點抽象,我將在後文簡稱為「多動基因」)其他人的DRD4 中則攜帶和ADHD無關的亞型。令人驚訝的是,比起攜帶其他亞型的遊牧部落,攜帶多動基因的同族人營養狀況更好。換句話說,攜帶多動基因的狩獵者比其他人更容易找到食物。這個情況在農耕部落中則出現相反的結果:攜帶多動基因的農耕者營養狀況反而更

差。

 

因此,多動基因對於狩獵者是有利的,對於農耕者卻是有害的。這說明了對人們而言,同樣的基因可能在某個環境下是優勢,另一個環境下則成了劣勢。但是,我們不能指責基因,畢竟阿利爾族分裂成農耕和狩獵兩部分,也不過才幾十年的時間。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從這些觀察中得出一個結論:ADHD相關的特質(衝動和多動),對於狩獵者來說是個優勢,因為他們需要在多變的環境中迅速做出決定。另一方面,農民沒有那麼迫切需要立即行動,因為在他們的環境中,專注於遠期目標並耐心工作反而更重要。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類似ADHD的特質可能會是個障礙。

 

完美的ADHD 環境

對阿利爾族的獵人來說,ADHD基因似乎是有用的,而這也引發一些有趣的觀點。它讓我們相信,即使對我們的狩獵者祖先(大約一萬年前,農業尚未發展起來時,大部分的人都是狩獵者)來說,攜帶這種遺傳基因也是有利的。在一個需要爬山、捕獵,並根據食物的位置在不同地點之間轉移的環境中,不安和衝動可能意味著你有能力快速做出決定。對於有ADHD特質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完美環境。

 

人類其實多數時候都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ADHD對於人類的發展是項福音。換個方向來想,如果衝動和過動只會造成麻煩,而不能提供任何優點,那麼我們現在應該也不會遇到那麼多患有ADHD的人,因為這些特徵會被天擇海汰。

 

有趣的是,ADHD基因不僅對狩獵者有利,在遊牧民族中似乎也很常見(這裡我並不是指經常換房子或換工作的「遊牧」,而是經常搬家的原始人)。這個基因似乎與搬家和探索新環境的欲望有關。換句話說,它是一種「探索者基因」。

 

人類起源於東非,並在過去的十萬年間逐漸在整個地球上繁行生息。發現新的環境並尋找未知的景觀,是我們的天性,也對生存非常關鍵。我們可以假設,這個潛在的探索動力,很有可能就是來自現在看似患有ADHD的祖先們。

 

為運動而生的大腦

阿利爾族並非唯一能說明「不同環境下,單個基因既可以是優點也能是缺點」的例子。我們的社會也是如此。有些特質在這社會引起麻煩,在另一個社會(或工作場合中)卻可能很受歡迎。問題在於,現在能適合ADHD特質的場合並不多,冒險和衝動也很少能獲得當今世界的認可。這些都是我們試圖避免,並強烈勸阻孩子們不能做的行為。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非洲草原上的狩獵者,那麼ADHD會是一種優勢。但是我們現在並不需要尋找糧食,走一趟雜貨店就能買到。有個促使我們去探索未知環境的基因,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我們也不會因為找到可以安頓下來的全新未知肥沃山谷,而得到任何回報,畢竟現在已經沒有新大陸需要我們去尋找了。但是,我們卻會因為靜不下來受到懲罰。

 

ADHD所帶來的敏銳,能讓人們觀察到非洲草原上獵物的微小動作,增加捕獵成功的機率。然而,在學校的學生如果時常因為周圍的微小聲音而分心,就無法專注於老師在黑板上所寫的東西,因而被懲罰。現代社會對於ADHD患者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一度被認為有幫助的東西,已經成了現代都市的禍害,更別說我們還試圖靠藥物來消滅它。

 

因此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純粹視ADHD為負面因素反倒顯得有點在裝傻。我們也知道,除了藥物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ADHD引起的問題。其中一種就是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並嘗試朝著演化前的方向改變。我們不能回到非洲大草原,但可以在步道上跑一跑或去健身房動一動。只要這樣做,我們將能好好適應這個被迅速改變、對我們的認知能力提出超高要求的世界。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運動對患有ADHD的人來說,是具有許多好處的。對他們來說,能達到遠古時代對運動量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人人都有一個為運動而生的大腦,但是患有ADHD的大腦特別需要運動!正如運動和體育訓練能幫助ADHD惠者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幫助一般人找回偶爾走失的注意力。畢竟,人人都在ADHD光譜內的某個位置上。

 

正如你在本章中看到的那樣,注意力不集中並非單一事件所導致。每個人的依核(即獎勵中樞)校準功能不同,進而影響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大腦內部的雜訊可能因人而異;額葉在消除噪音、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方面更是有好有壞。

 

換句話說,注意力的分散可能出於多種原因,而共同之處則是都會受到運動的影響。此外,一旦我們改變久坐的習慣,注意力就會有所提升。

 

運動讓你更集中

2003年前人類歷史上生成的數位資訊,現在只須兩天就能產出。我們每天淹沒在電腦和智慧手機的大量資料中,而且似乎在短期內仍不會放慢腳步。然而,我們的大腦(我們希望得以處理這些大量資訊的部位)在過去的幾千年來卻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所以,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且需要一些幫助來適應這種資訊流通,這並不令人意外。要解決問題,不需要看更多次病、吃更多藥,而是該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看看可以做些什麼來集中注意力。

 

研究結果清楚表明,真正讓我們獲得額外「注意力」的事物是運動,而不是營養品或訓練認知能力的手機應用程式。運動使我們能好好適應一個離我們演化起點越來越遠的世界。正因如此,你應該看看運動對注意力的影響。

 

希望本章能使大家意識到,無論你是孩子還是成人,也無論你是否患有ADHD,良好的運動習慣都能幫助你提升注意力。



摘自


真正快樂的處方

www.dropbox.com/s/ox7i8wr1xbfc905/真正的快樂處方.pdf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0onMtF-_7Ee4JSA?e=rf3rvl     word版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828  紙書(博客來)


更多延伸了解:

精神病學的真相
www.cchr.org.tw/精神病學的真相-2/

 

第二章:精神科藥物?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psychotropic-drugs.html


精神失常的行銷術:我們都瘋了嗎?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   (中文發音)


https://www.scientology.tv/zh/series/cchr-documentaries/marketing-of-madness.html

(中文字幕)


精神病學的事實?
https://www.cchr.tw/quick-facts/introduction.html


戒藥會有戒斷症狀,可以尋找替代醫療

https://www.cchr.org.tw/?page_id=445


勇敢斷藥 才有活路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6dRjSGFp2Lh6jXw?e=6H7Ylh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176



為藥瘋狂 書籍完整版

www.dropbox.com/s/lle3sn7cc8jx7jv/為藥瘋狂_簡中完整版.pdf

為藥瘋狂 word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83sCSzxWJKtqTNw?e=vriD7d

https://hackmd.io/@tsaicm/SJkHGrshw


把心還給我

www.dropbox.com/s/rl1qetv4lubj7ga/把心還給我.pdf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094



救救正常人

www.dropbox.com/s/4u4xomus2rkep8k/救救正常人%20失控的精神醫學.pdf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ub9Atp2n5UiqoKw?e=jV5XOV     (wor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053   (博客來)


真正快樂的處方

www.dropbox.com/s/ox7i8wr1xbfc905/真正的快樂處方.pdf 

https://1drv.ms/w/s!Al5BxIF9lE9ijIc0onMtF-_7Ee4JSA?e=rf3rvl     word版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828  紙書(博客來)


若要更多了解精神病學產業,

精神失常的行銷術:我們都瘋了嗎?

https://www.scientology.tv/zh/series/cchr-documentaries/marketing-of-madness.html


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病學最要命的騙局

https://www.scientology.tv/zh/series/cchr-documentaries/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html


精神病學:死亡工業

https://www.scientology.tv/zh/series/cchr-documentaries/psychiatry-an-industry-of-death.html


狠狠撈一筆:精神科毒害的秘辛

https://www.scientology.tv/zh/series/cchr-documentaries/making-a-killing.html


隱藏的敵人:揭開精神病學祕密計畫的面紗

https://www.scientology.tv/zh/series/cchr-documentaries/hidden-enemy.html



治療或虐待:電擊的真相

https://www.scientology.tv/zh/series/cchr-documentaries/therapy-or-torture-the-truth-about-electroshock.html



建議延伸了解書籍:
精神病大流行:歷史、統計數字,用藥與患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813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 走出藍色深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1944


DSM-5
https://hochitw.com/index_down.php?ISPID=11305&sele=shopbig_dm_right



想要了解怎麼診斷的分類可以搜尋DSM-5


身心症在家庭醫學:DSM-5的診斷與實務

www.dropbox.com/s/kbycwf5mecv0n43/身心症在家庭醫學:DSM-5的診斷與實務.pdf


林耕新:全觀面對憂鬱症,找到本源才能對症治療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ook/507


精神科藥物比海洛因殺死了更多美國人

https://www.peopo.org/news/537782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70286
序 顛覆醫學的另類思考 前台大醫院院長 李源德

更多書籍
(把空格刪除) 

zh. b-ok . global/s/Thomas%20Szasz


 

====================
第八章:精神科藥物與媒體

華爾街的聯姻

1997年藥廠的說客向美國國會施壓,允許藥廠能夠上電視廣告精神科藥物。這也讓大門整個敞開,廣告金額從1996年的5.95億,上升到現在的47億,成長了將近有七倍。

在美國,在藥廠直接向消費者廣告的預算中,電視廣告就佔了百分之五十五。

因此媒體集團不會去反對他們的金主,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精神科醫生和藥廠聯合起來,透過所有可能的溝通媒介,不斷向大眾反覆灌輸這一個訊息:「你有病」、「我們有答案」、「詢問你的醫生」。

然而媒體行銷並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

他們的下一個策略:如何說服更多人使用精神科藥物,同時讓自己繼續身藏幕後。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psychotropics-and-the-media.html



第九章:大眾行銷術

始料未及

如果你知道要找什麼的話,你就會發現藥物行銷活動到處都是。

許多是來自藥廠贊助、精神科醫生經營的幌子機構,它們表面上看起來是支持病人的團體。

最成功的就是看似善意的心理健康篩檢活動;運用範圍廣泛的精神科問卷,診斷常見的生活情況:例如悲傷、緊張以及偶爾感到寂寞。

「青少年篩檢計劃」以自殺預防為名,瞄準青少年。統計數字顯示青少年根本不盛行自殺。過去十年中,青少年的自殺率不但沒有升高,還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

而且在進行篩檢之後,接受測試的人比進行篩檢前,更容易靠自殺來解決問題。

到目前為止,篩檢活動僅限於自願接受者。

不過,如果篩檢活動不再是自願的呢?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marketing-to-the-masses.html

第十章:大眾行銷

你該做年度檢查了

精神科醫生堅持,心理健康篩檢對每個人都有益處。

今天,他們的夢想就要實現了,有個名為「新自由心理健康委員會」(The New Freedom Commission on Mental Health)的總統顧問團體,提出了一個全面性的計畫。要以美國社會為目標,對廣大人口群進行心理疾病症狀的篩檢。

然而,對很多人來說,心理健康篩檢早就是生活常態了。寄養兒童照慣例都是要篩檢和給藥的,美國軍人不論男女也一律要篩檢和給藥。

計畫已經準備好要篩檢孕婦,可能還要讓她們服藥,而且還會擴及她們肚子裡的孩子。

為實施他們的毒害計畫,十一間製藥廠提供基金給研究員和精神科醫師,設計出一份按部就班的流程表,專門為有心理問題的病患,開立最新型、也最昂貴的精神科藥物。如果都沒有效,下一步就是電擊療法。

當這一切都就位開始運作,病人一旦接受診斷,送交精神科藥物機器後,下場為何呢?
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mass-marketing.html




(有藥廠廣告的)

狠狠撈一筆

精神科藥物。這是一大筆錢的故事─ 這些藥物造就了一個三千三百億美元的產業,卻沒有一個人被治癒。對人命而言代價更大,目前這些藥物據估計每年導致四萬二千人死亡。而且死亡人數仍持續上升。包含律師、心理健康專家、受害者家屬和倖存者本身,總共超過一百七十五人的訪談,這部極有吸引力的紀錄片扯破了精神科藥害的面具,並且揭發一個殘忍卻極為鞏固的賺錢機器。

https://www.cchr.tw/videos/making-a-killing/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