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改編馬伯庸」之困

 2022-05-12 22:25:00.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杜威,題圖來自:《風起隴西》


《風起隴西》在「回味」之中完結,籠罩在三國時期魏蜀之間的諜戰疑雲煙消雲散,而圍繞馬伯庸作品該如何影視化的爭論卻再度燃起。


一方面,這部坐擁豪華創作班底的《風起隴西》遭到了不少普通觀眾的吐槽,無論是臺詞蹩腳、濾鏡昏暗,又或者是歷史人物形象的「反主流」,以及演員方面陳坤、楊穎的輿論質疑,紛紛成了他們打出低分的原因所在。


即便如此,在多數普通觀眾不能理解的情況之下,《風起隴西》口碑卻後勁十足,從豆瓣開分7.7上升至7.9,尚有破8勢能,處於馬伯庸影視作品第二高口碑,而這背後離不開堅持到底的「忠實觀眾」、原著粉絲、歷史愛好者們的推崇。


豆瓣截圖


歷史劇觀眾看到《風起隴西》試圖找到新的切入點,將歷史事件與諜戰題材融合,即馬伯庸作品慣用的將西式創作手法與東方故事的題材、核心相結合。


原著粉和歷史迷樂於發現劇集中馬伯庸原著提供的歷史細節,以及導演路陽對歷史名城搭建、服化道等「硬體」的「考據癖」,同時,三國人物不再片面化、道具化,也讓他們驚喜連連。


幾種不同訴求的觀眾,他們之間的落差感,成為《風起隴西》難以破圈熱播的癥結所在,而回顧馬伯庸已播的改編作品,這份落差感始終存在。


什麼原因成就了馬伯庸IP宇宙?


對於馬伯庸書迷來說,他的作品是獨特、不拘一格、天馬行空,涵蓋他們感興趣的懸疑、武俠、推理、歷史、獵奇等多種型別,因此,馬伯庸也拿下了「文字鬼才」的稱號。


一位豆瓣書友如此評價道:「喜歡馬伯庸對於真實歷史的考據、尊重,同時他將豐富的想象力、嚴密的邏輯和突破式的敘事結構,配上幽默的文風,讓一段迷人的歷史故事躍然紙上。尤其是對於歷史小人物的情懷關注,這是馬親王的風格,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


同時,書迷也認為馬伯庸的小說具備專屬於男性的浪漫。還原歷史瑰卷之餘,馬伯庸也樂於發掘被歷史正文中忽略掉的細節,從歷史縫隙之間,窺探到不被人們所關注的敏感區域,這部分的想象空間是男性讀者最願意的「暢談」時刻。


馬伯庸部分作品


抖音歷史博主「星彩他爹講三國」曾多次闡述:「歷史事件記錄是有取捨的,李嚴被三國志蜀書列入‘罪人傳’,圍繞在他的史書記錄就是刪減的。所以,歷史學家、歷史愛好者、歷史小說家的工作就是把歷史遺漏的部分、事件的另一個角度、符合人性猜想的‘事實’提供給讀者。」


馬伯庸原著小說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被歷史愛好者所追捧。


根據豆瓣讀書,馬伯庸42部作品擁有評分,其中7部超過8分、28部作品超過7分,這對於一位高產作者來說,成績不俗。


原著備受肯定和關注的同時,馬伯庸IP無疑是中國影視創作改編和長視訊發揮IP價值的寶庫所在。


馬伯庸毫不避諱談及自己作品裏面的「中西結合混血產物」——《三國機密》借鑑了美劇的鏡頭語言和英劇《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賈克,祖母是弗·福賽斯,外祖父是羅貫中與陳壽,外祖母則是丹·布朗」這是《風起隴西》書中後記,書迷也對此迷津津樂道……


歐美型別故事的敘事節奏搭配中國歷史故事核心,再加上馬伯庸原著中的行文風格極具鏡頭語言,這些無疑是影視改編者的「蜜糖」。馬伯庸曾在知乎上論述:像電影一樣寫出畫面感和節奏感,比如要把本來靜態的事物動態化、把顏色也動作化等等。


對於長視訊平臺而言,馬伯庸作品具備較強的IP延展性,原著中凝聚著歷史名城、非遺傳承、古玩鑑賞等等元素,提供著「IP宇宙」的想象力和強大的商業價值,這一點在《風起洛陽》上得到充分印證,愛奇藝專業內容業務群(PCG)總裁兼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對於該劇的整體市場表現、廣告收入、文旅合作等給予肯定,並認可其真正實現了動畫、遊戲、劇集、線下實景娛樂等全方位開發。



壹娛觀察整理了馬伯庸相關的影視作品資訊,據不完全統計,馬伯庸已經有11部作品播出,其中內容樣態涵蓋劇集、動畫、院線電影、網路電影,馬伯庸自己也以編劇、原著作者、製片人等多種身份深度參與,攜手國內多個優質製作團隊。


但遺憾的是,馬伯庸作品至今似乎仍未找到合適的「轉換器」,產生出與「大資料」相匹配的市場結果。


11部作品中,真正意義上的引起市場極高討論度的只有《長安十二時辰》(8.2分)。即使這部評價最高的作品,也存在「高開低走」的局面,當普通觀眾被「華麗外殼」吸引來之後,又迅速被「視覺疲勞」的觀感勸退,只剩下歷史劇迷和鐵桿劇迷繼續考究。久而久之,普通觀眾對於馬伯庸作品神祕感褪去,只剩下「冷眼旁觀」。


當豆瓣讀書與豆瓣電影呈現出兩個不同的馬伯庸,如何解碼馬伯庸作品影視化祕訣,成為作者本身的高概念懸疑風格之外,又一個被市場亟待得到有效答案的疑問,畢竟還有好幾個「馬伯庸」等著披掛上陣,替平臺完成征戰。



「改編馬伯庸」的障礙硬板


回答「馬伯庸作品該如何改編」問題之前,要先承認馬伯庸原著圈層屬性的「硬」。


衆所周知,馬伯庸原著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其中聚集著大量歷史愛好者以及男性專業影視迷,正是由於他們的奔走相告、口口相傳,再加上耽改劇覆滅、男頻劇崛起,造就了馬伯庸IP宇宙的火熱。


那麼,馬伯庸作品影視化改編的初衷,無疑就是先要照顧好這些圈層使用者的口味。


馬伯庸在歷史縫隙之中講故事的能力,再加上善於發掘人物的獨特視角以及豐富的歷史細節、想象,這些都讓痴迷於高概念懸疑、硬核動作、巨集大歷史題材的國內創作者蠢蠢欲動,不斷刺激著他們要打造出「史詩作品」的野心。


所以,現在看馬伯庸的每部影視化作品,「硬體」始終稱得上優秀。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意在從每一棟建築、每一個服飾花紋、每一個細節呈現盛唐氣息,劇集上線後,還專門出版一冊300多頁的藝術設定集;《風起洛陽》無論是「神都」建築的重現,亦或者是「不良井」地區的創造,都紛紛留下濃墨重彩;《風起隴西》旨在於對漢末風俗人文的還原,如戰場上士兵的金屬盔甲質感,閒賦時文人寬袍大袖的復原,以及戰區古樸、極簡建築風格,煙霧繚繞、塵土飛揚的灰暗氣氛......這些作品背後的創作者對於真實文物的苛求運用、對於年代感的營造都令人眼前一亮。


這些「硬體」的完成,符合平臺方、影視公司對於S+專案的標準,也達到馬伯庸圈層使用者的期待。


同時,在大眾對於內容創作越來越嚴苛的當下,不偷工減料的「質感」自然也是前期吸引普通觀眾的關鍵。


在「內容質感」方面,普通觀眾與圈層觀眾相安無事,割裂感並不凸顯。這也是大多數馬伯庸作品改編贏得市場高熱度的原因所在。


但是,兩邊觀眾的分岔路就出現在原著內容故事的呈現問題,如何兼顧圈層使用者與普通觀眾之間的平衡,這使得「原著圈層壁壘」過於明顯的「馬伯庸改編」陷入了兩難。


首先,創作者需要進一步「對得起」原著粉和歷史迷這類圈層觀眾的期待,同時對歷史正劇題材進行型別突破,完成自我的創作表達。


比如《風起隴西》,圈層觀眾看到了更豐富的歷史人物,李嚴、楊儀、蔣琬這些即便在遊戲也是「大眾臉」的三國重要人物,終於得到關注。馬伯庸曾發微博——好友感慨:「自有三國題材文藝作品以來,這應該是李嚴戲份最多、存在感最強的一次,李正方可以瞑目矣。」


馬伯庸微博截圖


同時,三國人物不再是符號紙片人。諸葛亮深陷派系鬥爭,「私慾」彰顯;劉禪不再是那個哭啼啼「扶不起的阿斗」,,而是制衡多方勢力、運籌帷幄的君主……這對於圈層觀眾來說,如此刻畫人物是相當難得的。多位抖音知名歷史博主直言《風起隴西》品質先不論,單以態度和視角就是最真實的三國群像。


但這些對於圈層觀眾的「滿足」,換到普通觀眾的看法,就是「車速過快」。他們普遍對三國中後期事件、人物、派系並不熟知,再加之對於傳統形象的顛覆也並不認同,例如,《風起隴西》諸葛亮神話形象的崩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壯感蕩然無存,整個社會也完全陷入派系利益鬥爭,當權謀制衡、厚黑心術蓋過理想主義,普通觀眾迎來一陣反胃感。


「不熟知、不認同、不直觀」的劇情敘事走向,讓普通觀眾逐漸丟失追劇耐心,更不會為劇集炮製諸如「諸葛亮原來是這樣的人」的微博熱搜。


「顛覆普通認知式」創作上的割裂感還存在於馬伯庸其他作品,《長安十二時辰》首次將時間「壓縮」,劇中十二時辰對應的是現實144小時72時辰,結果導致劇集後期被吐槽「乏味感」十足。


普通觀眾與圈層觀眾的矛盾感由此而生,圈層觀眾嫌棄其「讀者少」,觀劇需要門檻,普通觀眾厭惡對方沒有辦法將故事節奏講好,還要玩顛覆……久而久之,「馬伯庸改編」陷入怪圈。


當然,之於「馬伯庸改編」能直接被納入平臺方S+專案,「破圈」這個KPI必然要去承受。創作者也瞭解圈層使用者與普通觀眾之間的不協調性,同樣試圖緩解,但第二個致命問題也隨著出現,在尋找解題的過程之中,若切入角度不當,反而令雙方粉絲都不滿意。


如《風起隴西》的敘事方式與原著不同,「揮淚斬馬謖」橋段被放置開頭,以求用歷史著名事件建立普通觀眾的認知度,結果卻是,圈層觀眾認為幕後「大人物」過早登場,神祕感消失,而普通觀眾的心情也在重大戰爭事件「高開」之後,始終找不到落點。


再比如馬伯庸另一重要IP《古董局中局》,兩部劇集分獲豆瓣6.6/7分,成績並不亮眼。  普通觀眾以「鑑寶」這一頗具神祕感的職業為看點,融合了歷史傳說和江湖見聞,掙脫了懸疑網劇的形式桎梏而吸引,但是當他們想進一步瞭解鑑寶知識時,創作者卻盲目擴充情節以增加時長,並且與鑑寶無關,最終導致普通觀眾也認為「劇情注水,節奏拖沓」,而在此基礎上圈層使用者就更難以接受劇中「不符原著之實」的設定。


《古董局中局》劇照


同樣是《古董局中局》院線電影版,爲了能夠讓觀眾保持強烈觀感,電影強化了故事的推理元素,而鬆懈了原著中最核心的古董鑑賞知識論述,使得原著魅力無法彰顯。最終,電影裡的推理元素並不被普通觀眾所完全認可,影片最終停在4.5億票房,卻只是被看作是觀眾對於卡司陣容和IP影響力的「回饋」。


馬伯庸的影視作品讓大部分觀眾的感覺是:「用功太多,但是用心不夠」。


不同於其他男頻IP作品,在虛構的武俠、仙俠世界裏,無需過多的真實人物顧慮和史料研究,馬伯庸的「歷史屬性」是造就他成為集大成者的關鍵,也讓他的圈層使用者足夠「硬」,但這份「硬」,放到改編之上,無疑就成為平衡普通觀眾與圈層使用者的一塊障礙硬板,以《風起隴西》為例,一定程度上它做到了圈層作品的優秀分,但它在破圈層這件事上,只拿到了及格分上下,這也導致該劇的市場反饋左右搖擺。


《風起隴西》遭遇的,也就是長久以來的「馬伯庸改編」之困。


隨著《風起隴西》的完結,馬伯庸影視化作品也迎來了一個階段性的休整。市場上對於馬伯庸作品的創作熱情仍在風口,圈層使用者需要更尖銳更突破的創作態度,而普通觀眾更單純的需要一個足夠好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已,這兩者之間的抉擇需要,未來的創作者仍舊需要給出明確的判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杜威

文章來源: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