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穀雨:山川黛色青

 2024-04-19 07:05:58.0

北京時間4月19日21時59分將迎來穀雨節氣。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標誌着春季走向尾聲,炎炎夏日就要到來。

穀雨取自「雨生百穀」之意,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降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就能茁壯成長。

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在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是養蠶季即將開始的象徵。

蠶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經濟昆蟲之一。蠶的經濟價值在於蠶絲,是最主要的紡織原料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的國家。最早的家蠶是由鱗翅目野蠶馴化而來的,古代先民發現這種蠶能吐絲結繭,從繭上抽取的絲可以用作紡織,便開始馴育這種昆蟲而成家蠶。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先民已經開始養蠶。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河南省滎陽市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絲織物殘片,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500年左右。

我國南宋時期有一幅「紡織科普圖冊」《蠶織圖》,為研究我國南宋時期社會經濟與手工藝技術發展情況提供了生動形象的珍貴史料。該畫作全長近11米,卷首使用宋代緙絲,色澤十分鮮豔。全卷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為單元,中國800多年前江浙一帶的蠶織戶,自「臘月浴蠶」開始到「下機入箱」為止,養蠶、織帛整套生產工藝流程躍然畫上。《蠶織圖》所繪當時蠶桑絲綢生產其工藝完善、裝置先進,說明古代蠶桑絲綢生產技術至此已定型,後來並無大變。

公元前11世紀,我國的養蠶技術傳入朝鮮,隨後傳入日本。秦漢以後,中國的養蠶技術沿絲綢之路傳入中亞、南亞及西亞地區。千秋絲路,一繭抽成,我國發達的蠶業催生了璀璨的絲織藝術,更開闢出一條勾連中外的絲綢之路。

原圖提供:視覺中國

設計:楊凱

文案:李夢一

校對:孫瑩

資料來源:《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微信公眾號等

文章來源: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