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晶片企業原來在中國台灣!Intel市值首次被超 ! 東方力量崛起...

 2018-04-28 08:00:00.0

近段時間,中興事情,讓我們看到了「晶片」的重要性,很多人為此喋喋不休……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全球最大的晶片霸主企業,就在台灣,它的名字叫:「台積電」。

...

在全球市值百大企業排名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唯家上榜的公司。台積電作為半導體製造商,如今已經成為東方晶片力量的巨頭公司了。台積電市值多少美元?台積電是台灣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成立於1987年,截止到今年3月,台積電市值2000億美元,已經超過intel成為全球第一的半導體企業。台積電這些年發展白非常快,雖然如今intel仍然是全球最大的PC處理器供應商,但是台積電現在已經借著移動市場發展的勢頭使得整體市值超過了intel。

全球百大科技廠,台灣有13家科技公司上榜,與日本並列第2多,超越韓國的3家,其中台積電名列第7,為亞洲唯一擠進前10強的公司。

如果對比中石油,兩方的市值差距已經不到10%了!富士康在台股十大市值股中,富士康市值雖然位居第二,台積電的市值相當於第二名一直到第八名的總和!

它還是全球前30大企業,2016年,台積電以約合2072億人民幣的營收,實現了約合730億人民幣的凈利潤,相當於每天凈賺2億人民幣。

...

這樣的獲利不是一年兩年,而保持了幾十年!它是全球另一個霸主,——三星電子最害怕的競爭對手....更有甚者認為,全世界的高科技,沒有台灣做不出來,都說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牛逼的女人,同樣的。每個成功公司,背後也有一個牛逼的創始人,台積電背後的這個男人就是,「張忠謀」。

  • 1999年:美國《商業周刊》遴選為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

  • 2000年:獲得IEEE Robert N. Noyce獎

  • 《時代周刊》評為最有影響力的二十六位總經理之一。

  • 2005年11月,電子商業雜誌(Electronic Business)評為全球10位最具影響力領袖。

  • 2011年:獲得IEEE榮譽獎章[14]及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所頒的景星勳章。

  • 2016年:《日本經濟新聞》評選亞洲企業前20大MVP,台灣地區企業中僅有張忠謀與郭台銘兩人上榜。

彭博社表示,台積電能夠超越Intel主要借移動計算日益普及的東風,它的客戶高通、蘋果因此獲利,台積電自然也跟著受益。

...

Intel雖然依然是全球最大的PC處理器供應商,但PC市場已經下滑多年,加上缺乏競爭,Intel在PC處理器上頗有些「不思進取」的意味。

資料顯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TSMC,是台灣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晶圓代工)企業,總部與主要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是台灣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

在父親誘導下,考入自己的母校滬江大學銀行系,後來決議讓張忠謀去美國讀理工,1949年18 歲的張忠謀,順利的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在全校1000多位新生中,他是唯一一位華人,不曾想在哈佛的第一年,也是他在哈佛的最後一年。

...

...

張家人根據當時華人在美的就業發展情況,決定張忠謀必須轉學理工,就這樣,張忠謀來到了麻省理工,成績優異的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在碩士畢業申請讀博士時連續兩次落榜,落榜的現實讓他無所適從,長久以來的自信也瞬間崩塌。

你以為他就此消沉從此一蹶不振嗎?哼,消沉是不可能消沉的,張忠謀開始向各大公司投遞簡歷,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車,以及當時並不知名「希凡尼亞」半導體公司,說來也巧,「希凡尼亞」給的待遇就比福特高出一美金,一美金不多,卻成為張忠謀人生的轉折點,因為張忠謀曾提出福特是否可以考慮提薪,福特的人事專員的態度是:加薪是不可能加薪的,愛來不來。

聽到這話年輕氣盛的張忠謀不幹了,不加就不加,我還有下家,1955年5月,張忠謀去了多給他一塊美金的「希凡尼亞」,也由此踏入半導體產業,當時的他對於半導體一竅不通,張忠謀開始夜以繼日的學習探索。「人生的轉折點,有時竟是這麼的不可預期!短短的一個電話,加上一時衝動的青年感情,就讓我和半導體結了一生的緣!」張忠謀說。

皇天不負有心人,才工作一年左右,他就被提拔為非正式的小主管,只是小主管還沒做多久,又因跟領導不合辭職,然後跳槽到德州儀器。

...

在德儀工作的日子裡,張忠謀結識了好友傑克•基爾比,就是成為拿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那位。

張忠謀走上管理崗位時,他的一個同事也在幹著一件驚天動地的事。

加入德儀不久,他認識了一個無話不談的好基友。他們經常一起喝咖啡,聊天。交談中,這位老兄告訴張忠謀,自己正計劃把好幾個電晶體、兩極體,加上電阻,組成一個線路放在同一顆矽晶片上。他還跟張忠謀得瑟:公司最大的老大對他這個想法也很贊,並問張忠謀怎麼看?

當時他認為好基友做的事情「匪夷所思」,不切實際。

讓他意外的是,過了一段時間,這位老兄卻告訴說,他已經把那玩意兒弄得差不多了。有點被震到的張忠謀,卻又替他操心:你那玩意兒就算弄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離實際應用是那麼的遙遠。

但最後,他的好基友傑克•基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被認為和他同時搞出了集成電路的另一位大仙諾伊斯,則在此後帶著一個叫摩爾的同事,創辦了英特爾公司,並很快在電子業掀起一股股驚濤駭浪的革命。

這件事情已經震撼了整個半導體世界。而這件事也讓張忠謀深深地領教了前瞻技術的力量,而這些在他當時看來跟自己不太有關的人和事,也都通通在後來,成為了他事業和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41歲那年:張忠謀登上了新高峰,成為德儀統領3萬多員工和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也是這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第三號人物,以及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

當時,整個市場以及英特爾的主力產品都是1K,為了奪第一,張忠謀開足馬力,痛下血本,直接從4K產品開打。這個大膽決策遭到很強烈的反對,但他以更強的力量勇往直前。

結果,4K新品出來不久,就把英特爾打成了手下敗將,也打出一個張忠謀地位。

此後,英特爾在內存市場的輝煌便一去不復返,直到徹底退出,轉型成為CPU巨頭。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忠謀也算是英特爾的恩人,為逼迫英特爾轉型立了功。

站在最高處的張忠謀,為了保住德儀的絕對優勢,不但在技術上持續領先,而且還率先革命掉高科技不能討價還價的老規矩,主動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打得產業同行們一聽德儀又出招了就一腦子們的汗,甚至丟盔棄甲,主動落敗。

一個56歲的老人,接下來還能幹啥?

張忠謀給出的答案是,重新出發,干出一番全新的事業,而且設定出偉大目標:「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

如今的全球最大半導體製造代工公司——台積電因此誕生。

...

在德州儀器耕耘了將近10年的張忠謀對於自己在半導體業繼續追求世界級的野心十分有自信。

然而,不是有句話叫「離開平台你以為你是誰嗎」?沒了世界級的大平台,從零開始再干一個世界級,而且是在最燒腦也最燒錢的半導體行業,張忠謀的難不亞於上青天。

但張忠謀還是很快干成了——成功來自他在半導體業征戰多年之後的觀察力、思考力,最重要的是:改變現狀、預測未來的判斷力、想像力。

全世界將近60%的晶片代工都由台積電完成,無論蘋果,還是高通,全球絕大多數高科技巨頭的「心臟」,都被台積電握在手裡,而且找不到可以替代它的人,比如蘋果是台積電最大的客戶,台積電據說是蘋果A11晶片的唯一供應商,去年也是iPhone 7所使用的A10 Fusion晶片的唯一供應商。

界最大的晶片承包商台積電正在測試業界領先的7納米製程晶片,已有12家客戶。預計大規模量產將在2018年上半年開始。

...

在當今世界如果缺少了半導體晶片

人類社會可能就會直接倒退到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電氣化時代

台積電建設5nm和3nm晶片生產線

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外延閱讀:

上世紀80年代是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全盛時期。

一方面有成本和可靠性上的優勢,一方面有崛起的汽車和個人電腦行業做應用場景,日本企業開始進入投資-量產-再投資的良性循環,半導體對美國出口額從1979年的4400萬美元暴增至1984年的23億美元。

而反觀美國,由於在石油危機後經濟陷入停滯,企業主導的半導體領域投資逐漸減少,這成為在技術和工藝上被日本全面超越的關鍵原因。

莫斯泰克被收購,英特爾巨額虧損宣布退出DRAM領域,德州儀器也被富士通奪去了行業老大的位置。到了1989 年,日本晶片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53%,而美國僅剩37%。

...

1990 年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日本企業(灰色)占據六席,資料來源:CNKI,雲鋒金融整理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日本半導體行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同樣是因為投資。

由於之前的巨額資本開支,日本廠商在1985年之後有了海量產能,這讓當時商業應用還不夠多的晶片價格出現暴跌。日企將美國對手打趴下的同時,卻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讓自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巨大影響。

和之後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寡頭壟斷不同,日本的產業模式是由幾家巨頭齊頭並進,在盈利受損的情況下,出於股東權益的考慮,日企不得不減少了對半導體的技術設備投資。

1985年,日本砍掉近40%的設備更新投資和科技紅利投入。隨後兩年,日本企業的有效研發投入更是出現了接近80%的斷崖式下跌。

火上澆油的是,此時日本已經進入了全面泡沫時代,資金瘋狂湧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不再青睞半導體這樣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卻短時間看不到成效的實體產業。加上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半導體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受到了極大影響。

韓國的三星、現代、LG等廠商在此階段通過加大投資彎道超車,迅速趕超日本。1992年,三星將NEC擠下了DRAM產業世界第一的寶座,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結束了。

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半導體價格起起落落的周期中,日本企業一方面要消化「失去二十年」帶來的經濟衰退影響,一方面還要鼓起勇氣追加投資,以便和年輕氣盛的韓國三星,以及借CPU打了翻身仗的美國英特爾競爭,這成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行業衰退徹底打垮了日本的半導體企業。富士通在1999年宣布退出DRAM晶片市場,曾經獨霸天下的NEC、日立、三菱則將各自的DRAM部門合併成立爾必達(Elpida)。

然而爾必達從一出生便帶著滿身傷病,不但管理混亂、職位冗餘,甚至在工藝、設備等生產供應鏈上都沒有實現統一兼容,完全無法與集權式管理的三星競爭。

2012年2月,當爾必達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時,公司負債總額已高達4480億日元(約合89.6億美元),是日本史上最大的破產案件。2012年7月,美國的鎂光(Micron)以區區25億美元的低價收購爾必達。

歷史就是這麼愛開玩笑,兜兜轉轉幾十年,最終日本DRAM產業的遺珠還是回到了美國人的手中。而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從此收縮到了上游的材料領域割據為王。

要問誰對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理解最深刻,韓國半導體行業未必比得過台灣。然而,如果說韓國半導體產業是「政府意志+技術援助+企業投入」一整套日版故事的加強版,那麼台灣就可以算是這個故事的反面教材。

政府意志:投入不足,選擇錯誤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台灣的電子工業曾經和同期的韓國一樣,僅僅是美日企業的出口加工地。彼時,集成電路還只是台灣大學的一門課程,沒有人想到小小的台灣可以在半導體產業有所作為。

轉折點發生在1975年,政府意志將台灣推上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快車。

時任「台灣經濟部長」的孫雲璇在訪韓時看到韓國政府高薪聘請美國韓裔研究人員回國發展電子工業,受到了極大的觸動。韓國可以做到的,為什麼台灣不可以?

回來後,他便主張成立了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下設電子所,並選派了一批相關學科的碩士和博士工程師到美國RCA公司學習集成電路的設計和製造技術。

為什麼是RCA?因為彼時在這家公司擔任微波研究室主任的,正是台灣人潘文淵。潘還幫助台灣以4.89億元新台幣(約1287萬美元)的價格購入了RCA的整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這讓台灣在這一規格上的建廠速度領先了韓國一年時間。

而當年送去美國學習技術的那群年輕人歸來後,成為台灣集成電路行業的頂樑柱,配合著台灣政府三個階段的「電子工業研究發展計劃」,先後孕育了聯華電子、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多家集成電路製造公司。

...

1976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台灣工研院送到美國RCA接受3英寸晶圓廠培訓人員。左起王國肇(創惟科技董事長)、林緒德、楊丁元(華邦電子創辦人)、蔡明介(聯發科創辦人)、萬學耘、章青駒(世界先進董事長)、謝錦銘、謝開良、劉長誠。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然而台灣政府在將這些企業送上半導體產業的「快車」後,卻接連犯錯,最終讓五百億美元的投資、兩萬多名科技精英的心血在DRAM產業上打了水漂。

第一,日韓的歷史已經證明,要想在半導體晶片產業擁有立足之地,獨立自主的核心技術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底氣,而實現這一點的唯一手段就是不計成本的研發投入。企業自身很難擁有這樣的格局和投資能力,只有政府力量才能發揮引導和領投作用。

當年的日本擁有「官產學」三位一體的力量攻關重點項目,韓國也曾依靠財閥和政府的互動關係屢屢進行技術沖關,而台灣在「民進黨」上台之後,卻盲目相信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再沒有這樣的「舉省體制」支持產業的發展。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金融危機時失敗的「DRAM產業再造方案」。當時台灣的六家DRAM廠商虧損嚴重,資本實力最為雄厚的南亞科技從2007年起連續巨虧六年,累計虧損達到1608.6億新台幣(約49億美元),最慘的時候每股凈值只剩下0.09新台幣。

為了應對危機,台灣政府成立了台灣記憶體公司TMC,由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負責,對六家DRAM廠商進行控股整合。同時,TMC與爾必達和鎂光展開談判,期望共同合作推進自主技術的研發。

彼時,在金融危機中陷入困境的爾必達非常願意向台灣人提供全部核心技術,以換取援助資金。但因為政府希望TMC是一家儘可能純粹的民營企業,因此並沒有主導這一項目,背後有著不同技術合作對象的六家台灣DRAM廠商遲遲無法整合,和爾必達的談判推進緩慢。

與此同時,台灣媒體也在煽風點火,「自由時報」就以《國發基金小心掉進大錢坑》為標題,宣稱TMC是個錢坑,DRAM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流血競爭等,不適合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參與其中。

2009年10月,「DRAM產業再造方案」在台灣立法院審議時遭到否決,國發基金被禁止投資TMC公司,台灣DRAM產業整合計劃宣告失敗。而此時,全球DRAM行業已經開始出現回暖,爾必達也不再尋求向台灣轉讓核心技術。

曾經放在台灣半導體人面前短暫的發展窗口就這樣關閉了。台灣DRAM行業從此一蹶不振,並在2015年鎂光收購華亞科技後徹底消失。

第二,由於「民進黨政府」的錯誤選擇,台灣放棄了大陸市場的戰略縱深。

日本在半導體核心技術的發展期擁有本土和美國的廣闊市場,而韓國先有美國開放市場,後又深入中國市場。台灣則背道而馳,在民進黨上台後「拒絕西進大陸」。

這一充滿政治意味的選擇,也是台灣DRAM產業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被血洗後無力回天,而韓國的海力士由於無錫工廠的投產和中國市場的旺盛需求,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扭虧為盈的關鍵原因。

企業投入:自主還是代工?

說到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得不提的霸主就是台積電。然而正是台積電的成功,讓台灣的半導體行業全面轉向更「短平快」獲取利潤的代工模式,失去了研發核心技術的可能性。

其實台積電的代工基因從一誕生便已註定。

1985年8月,德州儀器的資深副總裁張忠謀辭去工作,回到台灣出任工研院負責人。張忠謀提出了設立專業晶片代工廠的設想,為那些沒有晶圓廠的半導體設計公司提供代工生產。恰巧此時,荷蘭飛利浦公司也希望在台灣設立晶圓廠,兩者一拍即合。1987年,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作為晶圓代工廠孕育而生。

在此之後,台積電便如巨獸般不斷吞食擁有技術研發意願,卻因為行業周期虧損而被拋棄的同行們。

1989年,台灣宏碁電腦(占股74%)與美國德州儀器(占股26%)合資設立德碁半導體,這是台灣第一家專業的DRAM生產廠。然而受到景氣周期影響,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德碁累計虧損超過50億新台幣。此時,美國德州儀器終於不堪忍受,將DRAM業務甩賣給了鎂光。德碁失去了技術來源後,1999年被宏碁高價出售給了台積電,隨後被台積電改造成了晶圓代工廠。

1994年,台灣經濟部在新竹園區投資180億新台幣(5億多美元),創辦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世界先進),以DRAM晶片為主攻業務,建成了台灣第一座8英寸晶圓廠。然而由於投資規模太小,產能微不足道,世界先進根本無力與韓國三星、日本NEC等巨無霸進行同場廝殺,成立十年中僅盈利過兩年,到2003年已經累計虧損達194.12億新台幣,被迫退出了DRAM生產。隨後在持股30%的台積電主導下,世界先進也轉型成了晶圓代工廠。

世界先進曾是台灣唯一一家能夠進行DRAM產業技術研發的企業。通過對世界先進,以及之後的力晶、世大等收購整合,台積電成為全球半導體代工之王的同時,也消滅了台灣DRAM產業獨立自主開發的能力。

除了讓台積電「背鍋」之外,沒有自主的核心技術體系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投資不足的原因。無論是日韓還是美國,DRAM巨頭們的研發費用平均占到營收的15-20%,而台灣企業的研發費用比例僅為6%。這是因為每年台灣半導體企業要向美日歐支付超過200億元新台幣以上(6億美金)的技術授權費用,再加上巨額的進口設備投資,使得台灣企業根本無力再投入巨資進行先進技術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