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雲金句頻出的這場大會上, 什麼纔是阿里真正想講的故事?

 2017-10-12 14:47:00.0

原標題:在馬雲金句頻出的這場大會上, 什麼纔是阿里真正想講的故事?

機器之心原創

作者:宇多田

阿里認爲,不是所有故事都叫「深度學習」,至少對阿里是如此。

阿里雲棲大會召開的前一晚,在開往會場的出租車上,我們曾問過司機師傅:

「阿里這個大會對你們有什麼影響嗎?」

師傅的回答很有意思:

「我對這種大會什麼的不清楚,年輕人應該知道的多一些。但雙十一搶東西啊,肯定對我老婆有影響。」

大概普通人眼中,在電子商務領域有着太強烈存在感的阿里,看起來是一家異常接地氣兒的公司。

然而,正是這種 toC 的天然特性與廣泛影響力,讓這家中國最有錢,也最會賺錢的互聯網企業,成了馬雲在這次大會上戲稱的「別人眼中 BAT 裏技術最弱的一家公司」。

這個人你肯定認識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一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絕對不會第一個想到的中國公司,卻做着全國排名第一的雲計算生意,連續 8 個季度阿里該業務板塊的營收規模增幅超過 100%,全球市場份額還超過了 Google。

不知有沒有人發現,在 2015 年之前,阿里辦雲棲大會的主題年年不一樣,但 2017(飛天·智能)年與 2016 年(飛天·進化)的大會主題,卻重複使用了一個詞彙:飛天(Apsara)。

飛天,是阿里自主研發的一個大規模分佈式計算系統,也是阿里雲計算平臺的核心組件。2013 年,爲了紀念這套系統達到 5000 臺的應用規模,雲棲小鎮還曾爲阿里雲豎起一座「飛天」紀念碑。

雖然雲棲大會設立的初衷,本就是爲了向更多人推廣阿里雲;但「飛天」,卻是阿里試圖進一步證明自己具備研發能力的開始。這正如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峯在今天大會所講:

「我們要做很多東西,做新零售,做智聯網,也要做計算平臺,算法,自然語言學習等等,但是我們也一定要做底層,芯片、操作系統都要做。

因爲對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來說,不可能在市面上買到商用產品來支持未來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做自己的更深層次的研發。

我們常說,科學用來發現規律,技術是用來應用規律,工程是用來實現規律。

阿里這麼多年來,通過淘寶,通過雙十一這一天,已經證明了阿里強大的工程能力。但是我們需要更近一步,要做一些更基礎的東西,加入一些真正能夠定義未來的核心要素。」

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峯

而阿里雲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在接受機器之能採訪時認爲,雖然阿里與英偉達、英特爾的合作由來已久,但在現有的趨勢下,阿里需要具備改造 SoC 架構的能力:

「我們跟英偉達和英特爾是很好的合作伙伴,都是因爲我們有一些特定的算法,需要在他們特定的 SOC 架構上去進行定製化。

在今天只能說,由於這種算法越來越多,同時也具有一定共性的基礎上,我們才說,首先在設計上在編譯上,需要有改造 SOC 架構的能力。」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

因此,阿里巴巴達摩院誕生了。

這是一家需要「自給自足」的研究院

這個讓人很容易一聽就順嘴說出「阿彌陀佛」或者聯想起高僧打坐禪定的特殊稱謂,也同樣成爲了一家全球運營模式最「奇怪」的研究院——馬雲強調,這家研究院在未來需要自給自足。

因此,雖然阿里給予這家研究院的啓動資金高達 300 億人民幣(三年投資 1000 億),但「自給自足」仍然是我們很好奇的問題——要怎樣才能做到「自給自足」這一點?

張建峯向機器之能簡單做出瞭解釋:

比起一家普通的研究機構,達摩院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提供平臺,而平臺不完全是資金,它還需要一個產業來支撐。阿里巴巴的分支業務很多,有金融有電子商務,有物流,這些都是達摩很重要的實驗基地,尤其是對於其獲取處理大數據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此外,達摩院研發成果所抵達的應用場景,也完全由阿里雲平臺來提供。

換言之,這種「自給自足」,也是通過阿里雲,把研究院與工業大腦、醫療大腦等垂直應用做一個「從底層到應用」的全面打通,同時也給這個平臺上的學術人才與阿里各個業務場景中的最下游客戶做一個聯通。

而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則將「達摩院的成立」比作是阿里對未來 5~10 的長期投資,專注於基礎層,這纔是達摩院與阿里雲研發部門的不同之處,而後者則是以滿足現有客戶與客戶接下來 2~3 年的需求爲主要出發點。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

換言之,兩者打的是一個短期與長期技術研發的配合戰:

「阿里雲雖然以滿足用戶的短期需求作爲主要出發點,但我們的工程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大的挑戰,比如我們做異構計算當中芯片的挑戰,數據讀寫效率的挑戰等等,這就需要思考如何讓阿里巴巴的技術看得更遠。

因此,達摩院關注的是長期技術工作,而阿里雲關注在中期的本身技術突破。

另外在未來,達摩所有產品未來對技術的商業路徑出口,都是通過阿里雲這個平臺統一輸出,這是能夠解決短期與長期,投入與商業之間很好的一個現代的研究體系模式。」

進擊的「量子計算」

「如果說今年的雲棲大會哪裏有了新變化,除了更熱鬧,生態裏的開發者更多了,還有一點非常明顯,今年講量子計算講的非常多,這在某種層面上,說明我們真的觸及到了技術最前沿的東西,這一點還是蠻欣慰的。」

閔萬里向機器之能回憶,自己在去年雲棲大會一個人工智能分論壇曾講過,下一步一定是量子計算機。因爲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深度學習算法,如果用量子算法去重新改造,會出現巨大的可提升空間,這是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的競爭。

「通俗來講,這不再是用傳統計算機所講的 0 和 1,那種二分位的那種一個字節一個字節來存儲信息,它是用量子位來存儲信息,這種信息傳遞的密度遠遠超過了前者。從這一點來講,就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

而且按照今天這個架構,我們再無限推下去,很快這個芯片不能再小了,已經到了量子的尺度了,如果再要進一步提升計算速度,那肯定是要在一個全新的架構上做這樣一件事情。

量子計算是一個大勢所趨

所以說,量子計算到底有多快?中國量子力學專家潘建偉在大會上深入淺出地舉了兩個例子:

「如果利用萬億次經典計算機分解 300 位的大數,需要 150000 年;但如果是萬億次量子計算機呢?只需 1 秒。

而如果求解一個億億億變量的方程組,使用億億次的「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所需的時間爲 100 年,但使用一臺萬億次的量子計算機呢?同一個方程組,僅需 0.01 秒。」

由 100 年變成 0.01 秒,量子計算將人類社會的計算能力提升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倍。

潘建偉

而另一方面,從阿里近期的連續性動作來看,其對量子計算的「沉迷」已經不可自拔。

從 9 月阿里挖來全球知名量子計算科學家施堯耘,幫助自己組建全球量子計算實驗室,到雲棲大會前夕馬雲約見包括中國著名量子力學科學家潘建偉在內的 13 位頂級技術專家,再到今天雲棲大會最重要的主論壇上發佈「量子計算雲平臺」。這些都能佐證,阿里對量子計算研發已經達到了「All in 」級別的投入。

另外,在「達摩院」首批公佈的研究領域中,「量子計算」也被排在了第一位。而由達摩院支持推出的這個量子計算平臺,目標卻並非「研發」,而是量子計算的產業化。

「我們希望在量子硬件、量子軟件、量子算法以及量子計算應用上,有我們自己的技術投入,跟中科院一起,滿足大家對於未來世界的數據計算能力的需求。」這是胡曉明對組建量子計算團隊的期望。

潘建偉坦白,在二十多年前自己曾說過,在他有生之年裏,量子計算不可能成爲現實。但是二十年過去了,他改變了這個看法:

這個革命正在到來、正在發生,而且它發展的進程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

這場大會,既然有更加凸顯的一面,那就必然有「沉澱」下來的一面。

「你聽到深度學習可能會聽得少一些了。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因爲當所有人都在說深度學習的時候,這就是最危險的時候,是因爲大家的創新思維被禁錮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叫深度學習。」這是閔萬里在今年雲棲大會上的另一個感受。

他認爲,阿里做出的很多東西,其實都與深度學習無關。

「上個月在蕭山交警演示如何最快到達急救現場,這裏面其實與深度學習的關係幾乎爲零,因爲裏面是應用了 ET 大腦技術。

我感覺大家慢慢冷靜下來了,不像是一開始大家一說深度學習,都很狂熱。

在技術研發領域,趕時髦是很危險的,因爲你永遠是一個追隨者,而要做創新者,你要走一條與衆不同的路。這個『與衆不同』,一方面是商業上,還有一方面就是在技術路線上。」

從去年一提出就鋪天蓋地形成浪潮的新零售,再到今年不計成本搞量子計算方向的深層研發與落地。與此說是一個創新者,阿里似乎更喜歡做一個方方面面的領導者,在技術上也是同樣如此:

「阿里巴巴技術其實很強大,但是由於我們的商業做得太好了,所以別人認知了我們的商業。我自己也這麼認爲。」馬雲敬畏技術,但今年依舊「毫不謙虛」。

我是機器之心的高級編輯宇多田(傅博),如果你想求報道或是聊聊自己的AI創業故事,想吐槽文章或是談談自己對AI產業化的見解,亦或是想投稿,歡迎與我聯繫。微信:fudabo001(請務必註明身份)

本文爲機器之心原創,轉載請聯繫本公衆號獲得授權。

責任編輯: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