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丨「懸壺濟世」和「岐黃之術」竟是由此而來!

 2017-08-08 08:00:00.0

中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博大精深,一般指以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的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後期又出現了如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唐代藥王孫思邈,明朝李時珍等一大批傑出的中醫藥大家,薪火相傳,才有了直到現在仍然廣受老百姓所歡迎的中醫。

...在中醫裡面,我們經常會聽到「岐黃之術」和「懸壺濟世」兩個成語,可是你知道這兩個成語的來歷嗎?今天就為大家講解一下:

一、「懸壺」一詞的典故

過去一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人們稱為「懸壺」。據傳,很久以前發生了一場瘟疫,因為沒法醫治而死了不少人。這時一個集鎮上來了一位神奇的老翁,開設了一間藥房,門前懸掛一個藥葫蘆,專治這種瘟疫,凡來投醫者,老翁就從藥葫蘆里倒出一粒藥丸,給病人吃下去,病即刻痊癒。後來中醫和中藥門店前都掛一個藥葫蘆作為標誌,表示來此看病和買藥可以藥到病除。

雖然這個傳說有些傳奇色彩,但因為這個故事的流傳,後人將行醫愛稱為懸壺,醫生或診所的賀詞無一例外,都是懸壺濟世,而懸掛的那個葫蘆更成了中醫的標誌。從歷代史籍中得知,古時候的行醫者無論走到哪裡身上都背著葫蘆,如隱居我們鶴壁五岩山的唐代藥王孫思邈採藥時就必掛一個藥葫蘆。

...

懸壺

太行山東麓有個五岩山,因山有五穀五峰而得名。進山可看到青石製作的碩大門庭橫樑上寫著「懸壺濟世」四個字,這是對孫思邈的褒揚。作為鶴壁人,為有隱居於此的唐代藥王而引以為豪。那麼「懸壺」究竟是什麼意思?

[原文]

市中有一老翁,懸一壺於肆共①。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②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③,旨酒甘餚④,盈衍⑤其中。共飲畢而出。後長房欲求道,隨從入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能醫療眾病……(選自南朝范嘩⑥《後漢書》⑦)

[釋文]

集市之中有一老翁,他在店鋪門前懸掛著一個大空壺,等到集市散去,就跳入壺中。集市上的人都沒有聽說過這件事,只有管理市場的小官費長房在樓上看到此事,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前去拜望老翁,並送給他美好的酒肉食物。老翁知道費長房認為他是一位神人,便對費長房說:「您明天可以再來。」第二天,費長房又去拜望老翁,老翁便邀他同入壺中。費長房只見宮廷華麗莊嚴,美酒佳肴滿桌,二人暢飲盡興而出。後來,費長房願向老翁學習醫道,便跟老翁隱居山中。老翁欣慰地撫摸著費長房說:「您求學心誠,我願意把醫道方術傳授給您。」後來,費長房終於把老翁的醫術繼承下來,在民間為廣大群眾治病。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誌。人們常用「懸壺」來代稱行醫。

...

懸壺濟世

[按語]

考「懸壺」這一典故有兩說。

其一,晉·葛洪《神仙傳》載:壺公者,不知其姓名也……時費長房見公從遠方來,入賣藥,人莫之識,賣藥不二價,治病皆愈。每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言無不效。常懸一空壺於屋上。日人跳人壺中。長房知非常人,乃日掃公座前地,及供饌物,公受不辭。積久,長房不少懈,亦不敢有求。長房篤信,謂曰:「暮更來;」長房如其言,公為傳封符一卷,付之曰:「帶此可主諸鬼神常稱使者,可以治病消災。」長房乃行符收鬼,治病無不愈者。

其二,《丹台新錄》載:謝元一號壺公,即孔子三千弟子之數也。常懸一空壺市肆貨藥,日入之後,公輒跳人壺中。舉世無人見者惟長房於樓上見之,往拜焉,以師事之。因而後世醫生開業,竟以「懸壺」譽之。考「懸壺」一詞,來源於此。

二、「岐黃」一詞的典故

...

皇帝和岐伯

據說黃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黃帝常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形式寫成《黃帝內經》。其文簡而意博,其理深奧有趣,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後世因此稱中醫學為歧黃之術,岐黃也被視為醫家也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並由此引申而專指正統中醫、中醫學,更多的則是作為中醫、中醫學的代稱。同時.由「岐黃」組合的新詞,也各有自己相應的意義。如「岐黃之術」「岐黃之道」指中醫學術或醫術、中醫理論;「岐黃家」指中醫生、中醫學家;「岐黃書」指中醫書;「岐黃業」指中醫行業等等。

有關岐伯與岐黃的研究發現,其中充滿了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由此說明中醫藥學與其母體文化的密切關係。

...

相傳黃帝常與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論道,探討醫學問題,對疾病的病因、診斷以及治療等原理設問作答,予以闡明,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記載於《黃帝內經》這部醫學著作中。後世出於對黃帝、岐伯的尊崇,遂將岐黃之術指代中醫醫術,並認為《黃帝內經》是中醫藥學理論的淵源、最權威的中醫經典著作。直至今天,凡從事中醫工作的仍是言必稱引《黃帝內經》之論。

...

岐黃之術

在傳說中,人文初祖黃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善治病。相傳黃帝常與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論道,探討醫學問題,對疾病的病因、診斷以及治療等原理設問作答,予以闡明,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記載於《黃帝內經》這部醫學著作中。後世遂將岐黃之術指代中醫醫術,認為《黃帝內經》是中醫藥學理論的淵源、最權威的中醫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