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澳環保沈健:創新先鋒「點石成金」

 2019-03-27 08:00:00.0

...

「入錯行」的沈健,卻干對了事業。

2003年創立嘉澳環保,沈健以「環保」革新傳統增塑劑行業,將無毒新材料引入PVC塑料製品。2016年,沈健帶領嘉澳環保登陸資本市場,用生物質能源延長產業鏈,化地溝油為符合歐盟EN標準的生物柴油,實現變廢為寶。

從供電局技術員,到嘉澳環保董事長,沈健與環保事業的「相知相守」,既是因緣巧合,也是責任使然。沈健笑言,自己錯誤地從眾多賺錢路中選擇了一條最難的,隨即又正色道,「如果再給我重新選擇一次的機會,我仍會這樣選擇,因為我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經濟效益前面。」

近日,沈健做客由上證報與約珥傳媒聯合主辦的《直面掌門人》節目,一展其在「誤打誤撞」中覓得的商機,在自我挑戰中勇攀高峰的人生歷程。「我們是小公司,但小公司想做大事情。」沈健表示,「儘管環保產業在中國剛剛起步,且步子還不大,但我們堅信這個行業定將迎來輝煌的明天。」

主動「入錯行」

如同上世紀90年代「下海」潮中的多數人一樣,「致富夢」成為沈健打破「鐵飯碗」的原動力。當時就職於桐鄉市供電局的沈健,主要從事電力技術開發工作,還曾參與過國內首台自動抄表系統的研發。「安逸」與「小有成就」,並沒有束縛沈健的手腳。他說:「還是想做點對自己有挑戰的事情。」

初涉商海,赤手空拳的沈健首先成立了一家貿易公司,從自己最熟悉的電力生意做起,而後逐步將買賣由變壓器、電線電纜等擴展到增塑劑領域。沈健告訴記者,增塑劑並非其「第一選擇」,「只是在做的過程中,覺得這個產品的市場化程度更高,所以慢慢把這塊變成了主要業務。」

1993年到2003年,10年「厚積」路,沈健走得緩慢卻紮實。「說起來比較老土,我做生意全憑『誠信』二字。」在當時全國清理「三角債」行動中,沈健卻有著自己的堅持。「該還的還是要自己還,該承擔的風險也要自己承擔。如果當初被人家騙了,那是我自己『瞎了眼』,絕不能因此又去騙別人。」他半開玩笑地說,「被騙一次提高一次,到後來一般的騙術到我這裡基本上不起作用了。」

「吃虧」換來的是合作夥伴的信任。「1999年前後,增塑劑有一波大的行情。在大家都拿不到貨源的情況下,我仍能以較低的價格進貨,加之下遊客戶對我們又比較認可,我就在這裡掘到了『第一桶金』。」

然而,不同於許多以「掙錢」為第一要義的創業者,站在躍向實業的關口,沈健卻選擇了一條冷僻的道路——為傳統增塑劑綴以「環保」二字。

如果說與傳統增塑劑的「結緣」是偶然的話,那麼與環保增塑劑的「結合」便是必然。貿易在讓沈健接觸到大量傳統鄰苯增塑劑的同時,也讓他認識到其中存在的巨大隱患。以輸液器材為例,沈健介紹道,如採用傳統鄰苯增塑劑生產,那麼原料中的有害成分便可通過生理鹽水萃取出來直接到達人體靜脈,長期使用將致癌、致畸。

「當時國內基本沒有做環保增塑劑的人,甚至現在這一領域也知者寥寥,足見這條路有多坎坷。」憶及創業之初,沈健感慨萬千。「新材料的起步階段,是一個需要不斷解決困難的時期。這裡既包括技術投入,也包括資金投入。我們的產品就是從無到有,一點點做起來的。」

而當被問及是否後悔選擇這一行業時,沈健先是開懷大笑,拍著大腿略帶狡黠地回答道:「『男怕入錯行。』從賺錢的角度來講,這屬於典型的『入錯行』。」繼而他收起了玩笑態度,表情嚴肅地說:「有了物質基礎才能做技術研發或投入教育,但賺錢的最終目的是回報社會。值得欣慰的是,儘管路途坎坷,我們始終在踐行這一社會責任。」

在沈健看來,「環保」是架構起「創造財富」與「貢獻社會」二者的橋樑。「我的思路很簡單,公司每生產銷售1噸的環保增塑劑產品,就可以至少避免1噸的含鄰苯的有毒塑化劑的塑料製品侵害我們的環境與健康。」

與此同時,綠色與科技,正在成為增塑劑行業發展的大勢。「環保增塑劑對傳統鄰苯類增塑劑DOP的衝擊在不斷增強。現在國內的環保與非環保增塑劑應用的比例,大致是20%比80%;而在發達經濟體能達到80%比20%。」沈健信心滿滿地表示,「嘉澳的目標就是要把我國的這個比例倒一倒。」

轉危為機

何謂「增塑劑」?沈健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增塑劑相當於水,而PVC相當於麵粉,通過「水」和「麵粉」不同比例的調配,就可以生產出各種各樣的製品,如兒童玩具、電線電纜絕緣層、塑膠地板、人造皮革、汽車內飾、食品包裝膜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

早在2003年,嘉澳環保推出的第一款產品環氧大豆油,便以其優良的品質及性能,將同行甩在身後。除了顏色更澄清外,沈健驕傲地表示,該產品在體積電阻率上也表現出眾。「5乘以10的11次方!」沈健的語氣難掩激動,「這一數字是人家達不到的。」

當然,「拳頭產品」的誕生並非一蹴而就。沈健用「針對問題具體分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來總結這條漫漫摸索之路。「我們進行了多次嘗試、改進和提升。通過加入酯化的過程,來解決產品相容性的問題。又根據與客戶的不斷交流,和主流增塑劑的不斷比較,進一步攻克產品析出的難題。」沈健坦言,由於大量資金與資源的投入,彼時公司及其自身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好在我們最終實現了產品優化,並獲得了市場的普遍認可。」

這樣從「提起一顆心」到「鬆了一口氣」的情緒起伏,貫穿著嘉澳環保的整個成長曆程。

2009年,公司的環氧脂肪酸甲酯生產線開始規模化量產。但由於脂肪酸甲酯是一種碳鏈長度從12碳到22碳的系列混合物,分子結構複雜不統一,導致使用環氧甲酯做成的PVC製品嚴重析出。沈健解釋:「這就相當於把蘿蔔和人參混在一塊了,兩樣都是好東西,但如果放在一起,非但不能發揮各自效用,反而要互相抵沖。」

如何打破困境?在沈健看來,企業的發展要靠創新推動,而創新則需要企業管理層身先士卒。「讓企業里其他人去創新當然是可以的,但我認為作為企業的領導,自己要起到表率的作用,應該是『同志們向我看齊』、『同志們跟我來』。」

於是,沈健帶領著技術團隊,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跑遍了大江南北,向各大相關專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取經」,終於找到了精餾切割分離脂肪酸甲酯的方案。「此舉不僅解決了環氧增塑劑析出的問題,還副產出高純度的棕櫚酸甲酯,大大提高了企業的附加值。」沈健表示。

另一方面,塑料製品在加工過程中的穩定性問題,則通過在氯代前加入氫來攻克。談到具體技術,沈健難掩興奮。「用氫層取代鉀層,可以加大分子量。而分子量的加大,能讓製成的塑料品更不容易與外界接觸和反應,對環保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轉危為機!」沈健欣喜地表示,「這個增塑劑隨後形成了自己的系列化產品,我們也由此走出了自己的寬闊道路。」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在環保增塑劑領域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0.9%,較上年提高了7.48個百分點,行業影響力快速提升。

變廢為寶

循著產業鏈,沈健如今將目光投向了生物質能源領域。他列舉了幾個數字,「2000年全球的生物質能源產量只有70萬噸左右,2017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2600萬噸,也就是說行業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以上,且這一替代趨勢不可逆轉。」

生物質能源的蓬勃發展打開了新市場,而在原料的選擇上,嘉澳仍將「環保」概念貫徹到底。「我們用地溝油為原料,生產符合歐盟EN標準的強制添加的生物柴油。」沈健表示,這樣既解決了地溝油重回餐桌、重回飼料的問題,又可以減少碳排放,同時還創造了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2016年底,嘉澳環保收購上游企業東江能源100%股權。「東江能源在廢油脂經營方面的『牌照』是我們最看重的資源。」沈健坦言,已構建起穩定規範採購渠道的東江能源,成為嘉澳環保切入生物柴油領域的突破口。

然而,初被納入上市公司體系的東江能源,卻並沒能交出滿意答卷。「並表後第一個季度,非但沒有達到業績承諾的要求,還出現了虧損。」沈健回憶道,「但我和別人不一樣,我在一個地方摔倒了,不會馬上走開,而是要在原地站很久進行反思。」

不服輸的勁,讓沈健「就地」開始了新事業的起跑。嘉澳環保隨即收回了東江能源原股東的經營權,並全面接手生物柴油板塊。「當時東江生產的生物柴油,從純度和質量上來說,均無法滿足歐盟的標準要求。」技術,既是沈健透露的產品致勝秘訣,也是他開出的企業發展良方。「沒有現成的技術,國內也沒有可參照的對象,我們就走訪國外機構和國內高校,加班加點地做實驗。」說罷,他指了指一旁的董秘王艷濤說,「項目是由她親自帶隊做試驗的,這期間她打破的試管不計其數。」

時間緊,難度大,但最終研發出的澄清的生物柴油,成了對這段奮鬥歲月最好的回報。沈健從包中掏出了四瓶樣品,可以看到,歐洲以可食用的菜籽油作為原料,生產出的生物柴油仍帶有清淺的黃色。而嘉澳採用赤濃醬油色的地溝油,卻精鍊提純出幾近透明的產品。沈健自豪地說:「從技術指標上看,嘉澳生產的生物柴油在氧化安定性和十六烷值等方面標準明顯優於國六指標。其他廠家以地溝油生產的生物柴油,在各個指標上均與我們存在相當差距。」

走出虧損泥淖的東江能源重煥生機。2018年,東江能源單體銷售生物質能源產品7.16萬噸,同比增長25.02%;扣非後凈利潤3678.08萬元,同比增長73.67% ,超額完成業績承諾47.12%,為公司整體盈利貢獻頗多。

對於下一步,沈健表示將乘勝追擊。「我們的生產管理模式業已成熟,將來可以在京津滬、川渝等地進行複製,通過市場經濟的方式對原料進行有效利用,以進一步擴大生產能力和市場份額。」

「環保」二字,是嘉澳環保之名,更是沈健十餘年摸索奮鬥之實。現在,除了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外,沈健還手握著「利用廢油及油腳生產環保型增塑劑的方法」、「可生物降解的複合增塑劑的製備方法」等多項發明專利。「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辦公室里。」身邊人這樣描述他的生活軌跡。

而沈健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讓國人和歐美已開發國家一樣,用上環保、安全、放心的塑料製品與清潔的生物質能源。面對環保事業,沈健笑稱要「一條路走到黑」;對於創新腳步,他堅信「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