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晶片IC設計製造業蓬勃發展,已經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曾經的巨頭們起起落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也給從業者和產品愛好者留下了雋永深刻的「鬥爭歷史」。時至今日,PC行業進入後成熟時代,龍虎榜上的高手所剩寥寥,僅存的幾個巨人都是百戰精銳,是成功經驗的集中結晶。Intel和AMD是他們中最傑出的代表。
...
2017縱橫捭闔Intel與AMD創造怎樣未來
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是唯二存活至今的有普遍影響力的PC通用CPU廠商,還在於他們共同維持的X86體系占據了目前PC系統高性能市場的絕對霸主地位,他們構建的軟硬體生態體系奠定了我們這個時代信息業界的基石,甚至於他們表現相對弱勢的GPU領域也是市場舉足輕重的關鍵力量。
...
AMD銳龍架構絕地反擊為業界重新注入強勁活力
2017年,在經歷了漫長的穩定博弈之後,AMD憑藉Ryzen系列銳龍CPU重拾技術高點和市場競爭力,在桌面和筆記本PC領域掀起了多核化普及狂潮,使得Intel被迫迎戰推出多款高性能產品,在他本來已經相對低調向外傳遞出勝券在握的PC業務大本營重燃戰火。雙方的角力共同為業界貢獻了異常異彩紛呈的殺伐之局,當激烈競爭的不穩定取代寡頭妥協的超穩定,消費者們也就收穫了久盼不至的實惠。
...
不管CPU是不是馬放南山Intel的轉型在外人眼裡形象變化並不成功
也許雲計算、物聯網、VR虛擬現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會有爆發性的增長,也許Intel、NVIDIA、AMD、高通等廠商會在下一個產業熱點周期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但站在2018年即將到來的時間點上,我們要說,X86CPU才是當下的絕對主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失卻了眼前的武器,也就談不上詩和遠方的美好,對於慘烈搏殺的IC行業,「架子」「未來」「趨勢」並不能解決太多實際問題,核心業務關乎存亡生死,不容有失。
...
技術掌控市場沒有錯但要看外部競爭環境是否允許2017的X86領域對此有充分展現
Intel和AMD的對壘,恰似已經重啟的「星球大戰系列」,將失卻了熱情的消費者、行業人員拉回了青蔥又有活力的古典時代。與1990年代不同的是,這一次,再也沒有多少對手干擾了。下面,我們就來談談2018年,兩個巨頭之間可能出現的攻防形勢。
●對於Intel和AMD來說,競爭性和妥協性的基因幾乎一樣多,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他們都將是IC行業的主角,並且合縱連橫下去。
在漫長的40年歷史過程中,Intel與AMD之間愛恨交織,其情感糾葛幾乎就是半導體史詩中最纏綿悱惻的主題曲。經歷了提攜、合作、決裂、競爭、反哺乃至融合的各個階段,Intel與AMD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視為糅合了絕大多數高科技晶片企業「戰國紛爭」的縮影。
...
在586(Pentium)問世前AMD是Intel眾多紅顏中最甜的那個
從根源上看,AMD能夠獲得崛起,初始的「社會資源積累」幾乎完全來自於Intel的提攜。正是Intel接受IBM指定副承包商採購方案的舉措,讓AMD得以成為Intel的跟班小弟,進入了X86CPU領域最核心的梯隊。從這個角度來講,一直到1993年奔騰品牌推出之前,Intel一直都是AMD的領路人,有一種帶頭大哥關注苦練小弟又有很大防範的複雜情愫在其中。
隨著奔騰、速龍時代的到來,Intel和AMD公然決裂,刀兵相向,你來我往,大開大合的競爭創造了IC行業發展的佳話。從1997到2007的十年間,雖然AMD僅僅在前半程的幾個技術節點上領先了一點身位,雖然技術占據競爭優勢的時間不到三成,但整體上並未落後Intel太多,兩家的良性競爭共同推動了個人電腦的指數級普及,奠定了X86通用CPU一統江湖的基本盤面。
...
IBM奠定了PC電腦的體系標準Intel和AMD是其中的核心
接下來的十年間,我們看到的是AMD的的江河日下,一瀉千里,我們也看到了與之伴生的PC發展停滯化。在百度貼吧,2006年暢想2011年的網友即使再大膽也會顯得保守,而2012年暢想2017年的網友即使再激進最終也會被判定為樂觀天真。K10架構兵敗麥城,讓AMD喪失了X86市場的主動權;推土機架構的災難級倒退,讓AMD進入了萬眾唾棄的悲慘境地。在筆記本市場上,七代APU的發布幾乎讓AMD被除名,陷入了沒有任何支持者的窘迫境地。
如果說Intel是身強力不虧的戰士,那麼AMD就是經常開發出先進武器的術士;如果說Intel具有野獸一樣全面、強橫、摧毀性的力量,那麼AMD就是不得不經常與其妥協求得共存卻又時刻謀劃著抗爭的美女。野獸或許曾經放話厭煩美女,但X86基礎的交叉授權不可能繞的過去,放任美女的離去也會招致外部世界的制裁和干擾;美女當然有在對抗中爭取優勢的動力,但X86這座城堡又不是她獨立運營能夠獨立支撐起來的。至於產業成熟度仍然非常之低的前瞻性行業,無論是深度學習的圖像算法還是VR虛擬的工程進步,乃至雲計算物聯網等等雲端大餅,都是X86這座城堡外圍拓展的領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合作與依存是半導體行業的宿命
縱觀歷史,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就是,AMD無法避免自身相對Intel的妥協性,即使是她技術優勢最大的時候也不可能拋開Intel來完成整個產業布局,後者在運營穩定性、計劃前瞻性、OEM渠道把控性、整個晶片上下游的專利技術完整度方面都有AMD無法企及的拓展維度。Intel也不可能真正放任AMD倒閉,這既源自反壟斷的外部脅迫,也來自X86底層授權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兩家的競爭結果,由積極而激烈的良性周期和消極而穩定的中和周期交替輪迴而來,並不會演化到魚死網破的地步。
...
外部領域的壓力很很大大家都不輕鬆
相比於其他企業,無論是AMD還是Intel,核心競爭力都在於X86平台帶來的穩定、成熟、高性能特性,單純考核單位「計算能力」的能耗、經濟成本,X86目前的優勢已經無法獨步天下。對於外部行業來說,如果其他因素干擾不大,資源總會向著最便宜的計算能力傾斜,這是Intel和AMD互相妥協、競爭的外部壓力所在,不是任何CEO或者技術官用發言能夠應付的了的。
●在產品層面,2018年開始,AMD將會強力反擊Intel,推動桌面X86PC的多核普及趨勢。Intel將儘可能利用工藝潛力、架構儲備,力保核心CPU市場的優勢地位。
2017年春季,AMD祭出了研發已久的利劍——Zen架構Ryzen品牌八核心桌面級處理器系列。R71800X、R71700以及隨後跟進的R5R3系列CPU在上半年多數細分市場區間內對Intel的i7、E3、i5系列處理器構成了極強的競爭優勢。由於Ryzen架構的單線程性能幾乎已經追平了第五代Broadwell架構處理器,與IntelSkylake、Kabylake為代表的最新架構相比,同頻同核心性能差距極為微弱,所以兩家處理器的比拼完全成為了核心X頻率的簡單慘烈戰場。
...
Skylake-XRyzen家族Die對比同頻性能接近比的就是核心數量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AMD臥薪嘗膽準備的Ryzen架構,有的放矢地瞄準了Intel憑藉優勢市場地位控制的中高端市場,將實力不俗堪與一戰的八核心處理器下放到對手四核到六核價位的價格區間,贏得了從業者和愛好者的讚譽。不過,由於Intel一貫以來的市場掌控仍在,加上AMD在OEM渠道衰敗已久的現實因素,Ryzen面臨了一定程度上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根據Tom'sHardware援引MercuryResearch的數據,目前中高端CPU桌面市場的總體規模逼近一億數量級(季度),AMD在其中的份額回升到了百分之十五左右,在整體的CPU份額比例上,AMD有望回歸到比之前更高的水平上。
...
8代酷睿亂上加亂
下半年,Intel在桌面端發布了6核CoffeeLake主流8代酷睿處理器,也發布了X299平台Skylake-X系Corei7/i9處理器。對於桌面8代酷睿來說,同頻同核心的電壓、功耗特性幾乎沒有進步,性能也沒有任何進步,只是單純的頻率、核心增量改變,在單線程方面相對AMD有一定優勢,但對整體的技術競爭來說沒有多少積極意義。對於X299平台來說,面對AMD的ThreadRipperHDET平台,頻率優勢有限,功耗劣勢明顯,Intel和AMD多於10核平台的技術成熟度並不夠高,目前都面臨缺乏足夠軟體優化環境的的尷尬。
...
Intel路線圖改了又改充滿懸念
在未來一段時間,Intel10納米製程普及在短期內仍有較高的難度,已經泄露的i79700K第九代酷睿可能是CanonLake平台,能否帶來更好的頻率功耗特性仍有懸念,相比Skylake/kabylake/broadwell有本質提升的新架構也需要很長的周期才能推出。未來幾個月到一年內,消費者最可能看到的局面仍然是Intel和AMD的CPU核心數量大戰、一定範圍內的價格大戰,未來應該相當精彩。
...
AMD路線圖穩步前進
根據最近泄露的路線圖,Intel未來一年內無論X299還是Z370平台都不會再直接增加核心數量。AMD方面Ryzen二代將採用優化過的12nm製程,核心數量同樣不變,但頻率上限有望大幅提升到與Intel相差無幾的水平。R72800X如果能夠在2018年春夏問世,那麼Intel主流8代桌面酷睿將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
RyzenAPU內核架構圖
在移動領域,目前ODM渠道藍天和神舟已經放出了搭載CoffeeLake8代酷睿桌面版的重裝遊戲本;AMD方面R71700也藉由華碩S7ZC登陸遊戲本。由於GF14NM工藝在低頻狀態下的能耗比更好,八核心的散熱面積更大,八核銳龍的整體表現優於8代酷睿直接移植。如果不考慮這些非典型的遊戲本,正統移動原生處理器領域Intel準備了i78750HK、i98950HK等6C12TCoffeeLake高端處理器,從歷史來看他們能夠發揮出桌面i78700K八成功力左右。
AMD方面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原生六核以上Ryzen移動處理器的跡象,最近泄露的Ryzen2鳳凰APU搭載了多達1792SP的強勁RadeonGPU,R52400G等65W/35W普通APU搭載了Vega11704SP的中端GPU,R72700U低電壓15W處理器搭載了Vega10系640SPGPU,但無一例外都是四核八線程產品。
...
在桌面主流和筆記本領域兩家廝殺焦灼
Intel代號為KabylakeURefresh的四核八線程低電壓i7系列已經普及,在CinebenchR153D圖形渲染測試中,AMDR72700U的成績略高於Intel表現最好的i78650U處理器,但兩家CPU的具體表現都依賴於產品模具的功耗和散熱限制情況,並無絕對優劣之分。AMD的優勢在於集成的VegaGPU性能遠強於Intel包括IrisPro在內的任何GPU,甚至強於Intel8代酷睿輕薄本經常搭載的NVIDIAMX1508W低功耗獨立顯卡,在PCB面積、產品續航、整機體積方面會有相當的優勢。
●相比於AMD聚焦於當下產品的集中發力,Intel不但要擔負整個PC產業鏈條的重擔,也在自己鋪設的其他發展路徑上消耗了主要精力。巨量投入能否贏得新產業優勢,是對Intel的考驗,值得期待。
百餘年來國人對英語專有名詞的翻譯一直保持著相對美化的方案,早期是出於國家貧弱對外部世界的羨慕,後期則是世界來關注我們主動選取更有辨識度的中文名稱。不論是英吉利還是英特爾,英字透露出的聯想都是偏向正面的。許多"Intel」CPU粉絲更是提出了「大英無敵」的口號。從實際的表現就來看,「Intel」也確實展露了英氣勃發、勇往直前的情懷。
...
Intel也有大批直接粉絲
在知乎,有網友曾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Intel這樣的科技公司不去投資地產行業?」。由於國情的不同,很多大陸地區的網友可能習慣了中國數十年來經濟增長的強勁預期,對不動產的價值認可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拋開這個干擾因素,仍然會有許多了解美國經濟狀態的朋友對此感到不解——技術大牛公司們為什麼很少涉及複雜的資產投資呢?
對此,我們可以說,以矽谷為集中代表的許多IC\IT業界科技公司,確實不是典型意義上的「資本力量」,並不完全遵循以賺錢為己任的狹隘本能。包括說出摩爾定律的戈登·摩爾(GordonMoore)在內的許多科技公司老總,都是懷揣著技術夢想進入行業的。讓世界因我而變得更美好,確實是Intel為代表的科技力量在新時期對世界作出的貢獻。
...
這種形象宣傳並不只是宣傳也是科技公司的「初心
在PC業界,從主板晶片組到ATX機箱規範,從內存、SSD存儲標準到無線網絡通信標準,Intel不但掌握領先的工藝、技術理論、工程實踐方法,還讓自己的身影出現在各個角落。固然,各種標準的制定確實能夠為Intel帶來利好,但沒有Intel,這些標準和規範要麼無從誕生,要麼沒有今天這麼高效,這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更不用說幾乎所有的OEM品牌PC廠商都要在產品研發、宣發、渠道建設方面受到Intel的大力提攜。也許商業上的捆綁可能會帶來「競爭」正當性方面的爭論,但即使直接認為Intel構成PC產業的骨架的說法有些誇張,我們也完全可以拍著胸脯說大半個PC產業都是他幫忙建立的。
...
不同產品領域的技術成熟周期不同Intel挖的坑多數都很巨大
Intel抖一抖,整個PC產業乃至智能電子產業都要抖三抖,這並不是誇張的形容。對於整個產業和來說,Intel的價值無可替代。目前Intel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已經涉足的大量新型智能設備領域都處在行業成熟周期的中前期,對於資本、技術、精力的資源投入以來非常高,未來仍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同時,Intel的核心存儲、CPU業務受到了傳統對手的強勢反撲,絕對性能優勢不再,相對優勢也被極大地削弱。
...
圍繞自動駕駛Intel技術鏈條延展很遠
AMD在2017年的《異形契約》電影中曾經進行過病毒植入,讓「法斯賓德」飾演的生化人」大衛」新潮地為採用AMD晶片的人工智慧技術打了廣告。事實上Intel正在染指的領域AMD也都想參與其中,只是精力、資本都不允許他有太多實質性的成果。與AMD的小打小鬧相比,Intel的帝國顯然要遼闊得多,護城河也並非只有桌面、伺服器一隅。在2018年,我們也許看不到Intel在傳統領域有什麼突飛猛進的進步,所謂CPU的「黑科技」、「撒手鐧」幾乎都是無稽之談,但Intel帝國整體向前運轉的腳步不會停止。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對於普通消費者看不見的革新和進步,我們理應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美好的期待。
●即使不考慮歷史上的勾搭,目前Intel在相對低調但對自身產品線有重要意義的異構晶片領域也仍同AMD有著強力合作。未來,這樣的勾搭可能會在橫向、縱向範圍深度擴展,成為歷史新常態。
2017年底Intel和AMD公布了兩家合作的新酷睿產品。已知型號包括i78809G(8709G)和i78805G。這兩者均為Kabylake架構四核心八線程設計,以嵌入式多裸片互連橋接(EMIB)方式將GF代工的AMDRadeon系列強勁GPU混合封裝到CPU內。不同定位的新i7有不同的頻率和對應的AMD系列GPU,相同的是他們都將內置HBM2高帶寬顯存(最高4GB1024bit位寬)。IntelCPU配AMD顯卡的超級異構CPU終於成為了現實,傳言不再是傳言。
...
Intel方面已知最高型號CPU基準頻率為3.1GHz,最高睿頻頻率為4.1GHz,與桌面的主流七代酷睿類似。GPU方面,AMD的GPU是VEGA24核心後擁有最高多達1536個流處理器單元,頻率最高可達1190MHz。
...
目前這款處理器的相關成績已經泄露了很多,其3Dmark11P檔GPU得分超過了一萬四千分,接近NVIDIAMaxQ版GTX1060,與桌面版Polaris11的RX470\RX470D理論性能接近(單位流處理器性能更強),下限也在NVIDIAGTX1050Ti或RX560(R9380X)以上。這種性能真的是讓人瞠目結舌,是非常誇張的性能飛躍。
...
Intel的無線網絡某種程度上融合了整個世界
I/A此次聯手,被媒體渲染得比較誇張。拋開接近於宮斗似的媒體言論,我們應該認識到,處理器晶片行業是半導體行業的桂冠,這其中的此消彼長並無多少「人情」"陰謀"因素存在。「我消滅你,與你何干」,「數字規律決定一切,算法技術扭轉乾坤」,這才是處理器行業發展的法則。在處理器業界,公司利潤來源於軟硬生態,軟硬生態依附於基礎設計,技術設計用硬實力說話。不管下場的選手如何折衝樽俎、縱橫捭闔,都繞不過基礎實力的博弈。
...
產品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先兆與前導
Intel認同AMD的融聚基本方向,並且需要強力GPU實現在消費級的突破,甚至更加需要GPU圖形技術在未來的AI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方面提前布局,這是明白無誤的陽謀。AMD的圖形部門一直有著自己的聲音,AMD整體與Intel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這些都是一點掩飾都沒有必要的公開意圖。
...
高通和AMD也有某種程度的聯合
Intel和AMD這次的合作雖然相對低調,但無疑也宣告了在更高的需求面前,主要晶片廠商單憑一己之力拿下新興產業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過去三十年的PC行業都是細分領域內的合縱連橫戰果形態,那麼未來十年的PC行業主旋律將是從上到下,從縱向到橫向的深度整合。技術深度和廣度具備雙重優勢優勢的行業大佬們將抱團取暖,到VR、深度學習等等高大上的星海中攻城拔寨,而細分領域內的王者將很難像過去一樣呼風喚雨,在產業鏈條上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所以,圍繞Intel和AMD,我們會看到PCIC設計行業越來越頻繁、複雜的互動,不論是相同「領域」內的相逢一笑,還是「跨界」融合的兵行詭道,都會在未來越來越尋常化地出現。
...
主角們的表現決定權重最大
天下熙熙攘攘,紅塵利來利往,不管2018年是多少個行業領袖鼓吹的新「元年」,不管有多少資本鱷產生了新的奇思妙想,晶片業界都要由Intel和AMD兩個巨人坐在一起互動出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