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東遷洛邑,國勢為何未能復興反而從此衰微

 2019-03-27 08:00:00.0

...

晨雲說春秋:上次講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反倒誤了卿卿性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野蠻人」亂兵殺死,戰火尚未消退太子宜臼就登上了王位,這就是周平王。平王本以為可以重整旗鼓,重振先王的偉業,但是時運不濟,西北邊有戎狄頻繁騷擾邊境,國內又有諸侯坐大。鎬京已經被戰火摧殘的斷壁殘垣,沒有一點王都的氣象,為此平王決定遷都洛邑以圖東山再起,於是順便開啟了一個王室衰頹、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申侯原本只想藉助戎狄兵教訓一下周幽王,給他點顏色,同時也可恢復外孫的地位。令申侯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對周王室垂涎三尺的戎兵大破鎬京之後,盡情的劫掠,終日在鎬京飲酒作樂,根本沒有要班師回去的意思。

鎬京的百姓遷怒於申侯,認為正是申侯犯上作亂,引狼入室,才將這些賊兵引入國都的。申侯惶惶不安,怎能背負這種犯上作亂的惡名呢?於是他向附近的諸侯國發出邀請,希望前來勤王,驅趕戎兵。晉侯、衛侯、秦君接到密報之後,立即整頓車馬,浩浩蕩蕩地向鎬京開進。三國紛紛想藉助勤王之機在諸侯國中確立威信。各國既為名又為利而來,勤王有功,自然會論功行賞。申侯派人將鄭伯(姬友)戰死的消息密報於鄭伯之子掘突,掘突少年英俊勇武,一聽父親為戎狄所殺,決意為父報仇,於是率領大軍殺向鎬京。復仇心切的掘突只想取得戎狄首領的腦袋解心頭之恨。

...

不幸的是,戎狄兵早做了準備,輕敵冒進的掘突中了戎狄兵的埋伏,敗退下來。掘突的謀士建議,等待其他諸侯到來,合兵圍攻戎兵。晉侯、衛侯自東而來,秦君領兵自西來,與鄭國掘突的軍隊匯合。四路大軍圍攻戎兵在外,申侯作為內應,裡應外合將戎兵趕出了鎬京。國都失而復得,迎接新君就成了頭等大事,被廢黜的宜臼驚魂未定便被扶上王位。新君即位,自然要對有功之臣大加獎賞。各路諸侯都得到了「賞金」,申侯雖然引狼入室將幽王殺死於驪山,但是平王並沒有記殺父之仇,反而將其爵位升一級,晉爵為公。宜臼深知自己能登上王位,全仗外公申侯,如果沒有申侯的話,自己也許荒野終老,所以他要獎勵申侯。

申侯知道以申國的國力並不能服眾,同時自己的所作所為也違背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祖訓,所以申侯再三推辭,並說:「我已獲罪於先王,罪當萬死,目下鎬京失而復得都是依靠各路諸侯勤王有功,我不敢領受如此獎賞。」雖然申侯再三推脫,但仍然晉爵為公。鄭伯姬友護駕有功,戰死疆場,其子掘突繼承爵位為伯,並賞賜良田千頃,留在鎬京輔佐新君。秦君本是周朝的附庸,賜爵為伯,提升到諸侯之列。經過這次內亂,王室的實力與威望大打折扣,勤王的諸侯國名利雙收,成為左右時局的主要力量。

...

平王登基之後,王位並不穩固,虢公立王子余臣為攜王,形成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天無二日,一國怎能有兩個王呢?好在晉侯殺了攜王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尷尬局面。平王是靠諸侯扶持上去的,難免底氣不足。戎兵雖退,但是嘗到劫掠甜頭的戎族,必不會善罷甘休。邊境時不時狼煙四起,鎬京已經沒有都城的繁榮景象,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平王對這座都城、這種局勢心灰意冷,萌生了遷都之念。於是他問眾臣:「當年先王既然定都鎬京,為什麼又要經營洛邑呢?」群臣早已知道平王所思所想,平王的問話只是為自己東遷洛邑尋找一個合適的台階和光鮮的理由。群臣並不想讓平王難堪,於是附和道:「洛邑地理適宜,居天下之中,各諸侯朝貢方便,先王經營洛邑,無論都城建造還是官職設置都與鎬京相同,洛邑與鎬京的地位相當。」

平王說:「近來犬戎時時進犯鎬京,國家防禦能力不足,遷都洛邑怎樣?」群臣認為,王都多次遭受戰火,破損嚴重,如果加以修繕耗資巨大,恐怕百姓難以承受。遷都洛邑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可遠離戎狄的侵犯,又可減輕百姓的負擔。群臣中只有衛武公持有異議,他認為:「鎬京地勢險要,占有崤函之險,土地肥沃。洛邑雖然居天下之中,但是地勢平坦,四面受敵,難以拒守。先王營建東都只是為了巡守方便而已。至於犬戎頻頻騷擾邊境,影響王都安危,都是申侯開門揖盜,將戎兵引進鎬京造成,既然他能把瘟神請來,那就讓他把瘟神送走吧。雖然現在鎬京破亂不堪,如果陛下能勵精圖治,致力於耕戰,不但能將鎬京修繕一新,還能威服四方,恢復先王的宏圖偉業。」衛武公所言句句在理,但是平王還是決意東遷。這是何故呢?僅僅是戎狄的進犯就讓平王放棄了流傳幾百年的祖業嗎?

...

平王東遷的確也是迫不得已,周幽王四年(前778),岐山大震,許多諸侯國開始了東遷的歷程,如鄭國便遷往中原。四國勤王,並非只是懾於周王的天威,只是履行臣子的義務,他們對豐鎬這塊豐腴之地也是覬覦已久。秦國多年與戎狄征戰,占有岐山以西的大量土地,晉國也不甘示弱,其勢力直指驪山地區,鄭國東遷之後自然希望周王室東遷便於對王室施加控制。周平王元年(前770),各種因素讓平王下定決心遷都洛邑,於是詔告百姓,國都即將東遷,有願意隨行的,儘快做好搬遷準備。秦侯嬴開聞知周王室要遷往洛邑,自是喜上眉梢,帶領兵馬護送搬遷的王室與百姓。沒有遭受戰火的洛邑一片繁榮景象,而遷往此地的周王室卻從此一蹶不振。

王室衰頹東都洛邑繁華異常,與鎬京無異,一樣有祖廟、國庫,只是平王至此已不是接受各國來朝,享受「天下共主」的尊位,而是坐觀「諸侯國強並弱,齊、楚、晉、秦開始坐大,政由方伯」的慘澹景象。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進一步衰頹,當初立國之地已成為秦國與戎狄的四戰之地,千里沃野不再。東遷洛邑之後,喪失了大量的百姓與土地,僅僅控制今天河南的孟津、洛邑、伊川、偃師、鞏義、汝陽以及溫縣一帶,活動範圍大受限制。雖有王室的尊號,但已沒有威望讓諸侯信服,也沒有實力壓服諸侯國。平王東遷洛邑時,荊國(遷都郢之後改稱楚國)便沒有來朝賀,以前只是給周王室給點薄禮,如今連這點表示都沒有了。可見周王室的威信衰落到何種程度。

...

東遷之初,見於春秋經傳的諸侯國達到140餘國,這些國家都有軍隊,可以拱衛王室,亦可反戈一擊,周王室如何承受如此亂局?像秦、楚、齊等大國紛紛蠶食周王室的土地與威望。秦國將周王室「丟棄」的土地收入囊中,自此便開始在西部放手開疆拓土,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晉國、楚國也不是省油的燈,這些諸侯國控制的土地和人民遠遠超過周王室。值得一提的是,鄭武公掘突因護駕有功,而留在王室為卿士,參與周王室的決策,周王室東遷之後與鄭國比鄰而居。鄭國為強國,繁榮商貿,聚斂財富,於是大量的商人來到鄭國,為鄭國提供了大量的技術人才。鄭國一時之間具有大國氣象。衛武公病逝之後,鄭武公出任周王室司徒之職,鄭國的影響力大增。所以,後來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在列國之中首開霸業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