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飛:想在中國複製 Echo 的成功,肯定都不靠譜

 2017-05-15 18:28:00.0

雷鋒網按:李志飛明白,智能音箱背後有一個龐大的產業,中文生態、內容、服務、對接,渠道等等,但他並不認爲現在就要考慮這些,所以當別人認爲這最終是一場巨頭之爭時,他說他能給出一百個理由證明巨頭做不過他們。這是雷鋒網關於「智能音箱系列」的第六篇報道,來自出門問問 CEO 李志飛自述,雷鋒網(公衆號:雷鋒網)整理。

李志飛:想在中國複製 Echo 的成功,肯定都不靠譜

1

2010 年,我還在美國的時候,亞馬遜招了很多做語音識別的人。我師妹,還有跟我同一個實驗室的博士都過去了。當時我就特別困惑,心想,這家公司有毛病啊,招這麼多做語音識別的人幹嘛。

在美國搞研發不像在中國,中國很多人可以帶代碼上崗,帶數據上崗。一個人以前在百度做語音識別,然後另一家大公司出兩倍價格把他挖過去,順便也就把他以前做的東西帶過去了,一兩個月就能出產品,特別「神奇」。

美國不可能這麼搞,第一是風險太大,第二,大家還是有節操,就得從頭開始。

而且亞馬遜跟 Google 不一樣。Google 有 Android 這個平臺,隨便上一個東西就能收集大量數據,它又有核心算法,怎樣也不會差,並且基於新一代架構,大量的數據放進去,立馬就能做一個系統。

但是亞馬遜沒有這些,所以 Echo 這個東西,我認爲它就是一個驚喜。

他們做得很對的事情是,首先他在想到底要做個什麼產品,然後想到要做成一個 Speaker 時,他又會想需要什麼技術。就是 Project 推動 Technology 時,它的方向感會非常清晰。

如果今天再回過頭來看 Echo 對整個業界的影響,這個讚賞應該給它。因爲它是大公司裏第一個將語音交互 All in 一個項目,並且真的圍繞一個非常具體的事情往前推,去做測試和驗證。

這個東西(語音交互)如果在 Google 內部,一定會有一堆人說,這什麼啊?我們都有,都做了。我們以前在 Google 的心態永遠都是這樣。但問題是,它沒有一個 Project 帶動它後面的 Technology,沒有一個主心骨。沒錯,你是什麼都有,但你沒有體現在一個獨特的產品裏,並且在用戶層面產生影響力。

總之,如果不是因爲亞馬遜在智能音箱方向做這種嘗試,我覺得整個語音交互靠 Google 去推動還是挺難的。

並且美國的創業公司真的搞不了這種軟硬結合的東西,只有像亞馬遜這種,花了血本,硬件自己迭代,流量這麼高,爲一個 Project 專門招幾十號這個領域的人。這些都是很貴的,只有大公司才能這麼搞。

所以我覺得,如果以後回顧語音交互這段歷史,Amazon Echo 應該作爲一個里程碑的事情放在裏面。

2

我看到的數據,Echo 出貨量今年就應該突破了一千萬,這一點也不讓我意外。

亞馬遜首頁流量很大,它每天都把 Echo 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如果從廣告費用來講,這得花多少錢?Google Home 應該賣了幾百萬臺,他們也投了超級碗的廣告。都是大生意,這就是爲什麼創業公司做智能音箱不一定能做好的原因。這個問題得承認,不承認你也想不出別的招兒。

坦白講,到今天我都對 Echo 能不能夠保持用戶黏性半信半疑。這麼便宜,又天天放在首頁,肯定有人買,但是買完以後,真正有多少人每天用它?這是個大問題。

它確實有那麼幾個東西做得不錯,比如說放音樂,問天氣,設鬧鈴,查日曆,問交通狀況,這些東西在美國的需求還是很大的,但在中國,用日曆這種習慣就沒有。

包括美國的房子,很多都是 house,比較大,有一個開放式的廚房。做飯的時候,小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什麼問題都可以問。這些場景都是很實用的場景,但中國的廚房首先不是開放式,做飯也不像美國那麼安靜。

我的 Point 是說,如果想在中國直接複製 Echo 的成功,肯定都不靠譜。

但是沒關係,我覺得今年這個階段,要先把高速公路修好,就是硬件先搭好,再慢慢找獨特的使用場景。反正 Echo 也沒有入華,他們要是在中國沒一兩百號人,連動都不會動。

因爲這不僅僅是語音識別,還有集成服務,中文的生態、內容、服務、對接,以及到哪裏賣?怎麼賣?(亞馬遜)西雅圖總部那些人弄得明白這些事情嗎?他一定弄不明白。再說了,他們在美國都面臨着 Google 兵臨城下的局面,哪有時間顧中國。

總之,從實際來說,我覺得今年能踏踏實實做硬件,並且能夠量產的,中國就沒幾家,放心。

3

有些產品是戰略性的。

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決定做一個事情,要麼就是賺吆喝。像我以前做 Google 翻譯,沒有人說它必須賺錢,可能連流量都沒指望,反正公司就給四五十號人,大家搞這個東西就行了。

還有就是賺錢和所謂的戰略價值,我覺得智能音箱就是戰略價值很重要的東西。

產品立項的時候,我們會做一個商業模型,裏面會寫 Bom 成本是多少,渠道費用是多少,最後能賣多少臺,研發成本怎麼分攤,很多公司沒做過這種 Business Case Study,所以做的東西都不太 Make sense。

我一直強調,智能音箱是個消費品,就應該長得不錯,價格適度,超過 1000 塊錢就別玩了,還要有不錯的穩定性,不錯的語音交互,不錯的內容。

去年七八月份的時候,我下面的人做了大量調研,競品拆了又拆、研究又研究,老是想做出一個一鳴驚人的東西,但事實上挺難的。軟硬結合是一種基因,不是資源整合。BAT 把它當一個資源整合去做,就是找別人去拼,這是錯的。

基因就是團隊要磨合好。硬件軟件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硬件從來都不性感。互聯網模式是躺着賺錢,智能硬件是跪着都賺不到錢,但是總得有一幫人去幹這個事情,最後纔有可能走出來。

我們公司(出門問問)有七八十號人以前都是在諾基亞做手機的。做硬件就是要決心,要抱着那種心理,虧錢就虧唄,慢就慢唄,就算再怎麼不行,到今年年底,市場上真正能用的智能音箱硬件也不超過三家,我們會是其中之一。

總之,先做出一個用戶覺得長得還不錯,音質也好的東西,別動不動就顛覆。至於短期能不能複製亞馬遜的成功,我完全不抱這種幻想,我們只要不掉隊,如果真有風的話,也能被吹一吹。

智能音箱系列報道:

《亞馬遜的祕密部隊和差點成笑話的Amazon Echo》

《錢晨:爲什麼「智能音箱」可能會被做臭?》

《靈隆科技魏強:「智能音箱」可能會消失》

《DuerOS+小魚,陸奇說要做一件科技巨頭都沒幹成的事》

《雲知聲謝冠超:智能音箱是個僞命題》

李志飛:想在中國複製 Echo 的成功,肯定都不靠譜

文章來源: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