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上有很多朋友問我關於貧血、消化不良等疾病方面檢查結果的問題,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如何看明白血常規,看看這20多項檢查內容說的都是什麼意思。
血常規,作為三大常規之首,是醫生診斷疾病最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血常規化驗單最常主要的項目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三個方面。通常所說的血常規5分類,一般檢查下來費用30多塊,是指根據流式技術將白細胞分成五群。
血常規五分類檢測更準確,可提示原始幼稚細胞,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核左移,核右移,血小板聚集,異型淋巴細胞,細胞大小等信息,提示鏡檢,降低了異常標本漏檢率,更有利於醫生的診斷。
先來一張新鮮出爐的正常血常規結果,沒有指向上下的箭頭,表明各項指標均在正常參考范
一、血常規檢查項目及其含義
(一)紅細胞
這些雙凹面的就是紅細胞,承擔著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重責
1、紅細胞計數(RBC):指一定體積的血液中紅細胞的總個數。通常以一升血液中的紅細胞總數表示檢測結果。正常範圍:男性為 4.0X10^12~5.5X10^12/L,女性為3.5X10^12~5.0X10^12/L。
紅細胞增多:多見於慢性骨髓功能亢進,比如骨髓增殖性疾病引起真性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可達(7~12)×10^12/L。一些生理性原因也可導致紅細胞增多,比如在機體缺氧狀態下(高原生活),骨髓釋放紅細胞速度加快。
還有一種紅細胞相對增多的情況,當大量失水如嘔吐、腹瀉、多汗、休克等時,血漿量減少,血液濃縮,則血液中各成分濃度相應增多。但這僅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症狀緩解後,紅細胞趨於正常。其中可通過測定紅細胞壓積以了解血液濃縮程度,作為臨床上補液量的依據。
紅細胞減少:不同原因的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等都會引起紅細胞數減少。
2、血紅蛋白(HGB):指一定體積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常用一升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克數來表示,並能更好的反映貧血程度。正常範圍:男120~160g/L,女110~150g/L。
血紅蛋白增多:長期處於缺氧狀態,比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病等病理性原因可引起血紅蛋白增多。在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的情況下,血液濃縮也會引起血紅蛋白增多,但是這種情況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掩蓋貧血的症狀。
還有一些情況容易忽略,如患者在服用對氨基水楊酸鈉、伯氨喹、維生素 K、硝酸甘油等藥物時,也會使血紅蛋白增多,故診斷疾病時要排除服用這些藥物的影響。
血 紅蛋白減少:血紅蛋白減少的程度與紅細胞減少程度相符,多見於出血時。而由於血紅蛋白可與某些物質作用形成多種血紅蛋白衍生物,因此也可用於診斷某些血液 系統疾病。血紅蛋白減少程度大於紅細胞減少程度,多見於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減少程度小於紅細胞減少程度,多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
根據血紅蛋白可將貧血分為輕、中、重、極重4度,血紅蛋白從正常下限~<90g/L屬輕度,~60g/L為中度,~30g/L為重度,<30g/L為極重度。
在變換形態的紅細胞
3、紅細胞壓積(HCT):指血液中所有紅細胞占全血的體積數,即紅細胞容積比,也叫紅細胞比容。能說明紅細胞的數量和體積大小是否正常或者血液是否被稀釋、濃素。正常範圍:男0.42-0.49L/L(42%~49%),女0.37~0,43L/L(37%~43%)。
上述三項檢測結果是實際檢測出來的,而下有面關紅細胞的檢測結果都是儀器根據實際撿測結果自動計算出來的。
4、紅細胞平均體積(MCV):指每一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反應紅細胞體積大小是否正常;正常範圍:80-100fL。增多:常見於大細胞性貧血;減少:常見於小細胞低色素貧血。
5、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指每一個紅細胞平均的血紅蛋白含量,反應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分布是否均勻;正常範圍:27-33pg。升高:常見於大細胞性貧血;降低:常見於小細胞性貧血。
6、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指每升紅細胞所含血紅蛋白的量,是重量容積比;正常範圍:320~360g/L。臨床意義: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7、 分布寬度(RDW-CV)和紅細胞分布寬度(RDW-SD):RDW主要反應紅細胞體積大小的差異程度。根據所採用的統計指標不同有兩種方法描述:即紅細 胞體積的變異係數(CV)和紅細胞體積大小的標準差(SD);正常值(百分比)0.109~0.157。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時有意義,常見於各種類型 營養缺乏性貧血。
8、血紅蛋白分布寬度(HDW):指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含量的變異程度。即血紅蛋白含量的差異大小。
9、 網織紅細胞: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在周圍血液中的數值可反映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功能,正常範圍:成人絕對數(24~84)×109/L,百分數 0.005~0.015;新生兒絕對數(144~336)×109/L,百分數 0.02~0.06。增多:常見於溶血性貧血、缺鐵障礙性貧血、大出血;減少:常見於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二)白細胞
作為機體的保護衛士,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白細胞體積比較大、數量比較少,具有細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細菌、防禦疾病。
1、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6 個月-2 歲嬰幼兒(5.0~12.0)×10^9/L。
白細胞增多:最主要原因是出現感染,此外慢性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化學藥的急性中毒也都會引起白細胞增多。白細胞增多需引起足夠重視,因其可能是慢性白血病的症狀,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導致慢粒白血病的加速或急性病變。
生理性原因如月經前後、妊娠、分娩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等也會引起白細胞增多。
白細胞減少: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細胞缺乏症、再障以及白血病等疾病都會引起白細胞減少。
當患者正在服用磺胺類藥物、解熱鎮痛藥、部分抗生素(如頭孢類)、抗甲狀腺或者抗腫瘤藥物時,都會引起白細胞減少,這時停用即可恢復。而對於化療的患者由於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也會出現白細胞減少。
2、白細胞分類計數
白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前三種因其胞質內含有嗜色顆粒,故稱為粒細胞。
其中中性粒細胞正常值為 50%~70%,嗜酸性粒細胞正常值 0.5%~5%,嗜鹼性粒細胞正常值 0~1.0%,淋巴細胞百分率 20%~40%,單核細胞百分率3%~8%。
白細胞增多:最常見的是中性粒細胞增多,由於其往往是由急性、化膿性感染引起,因此可與白細胞一起成為判定感染的指標。而白細胞正常,中性粒偏高,則不一定為感染,因中性粒細胞生理性波動很大。
白細胞減少:當患者有傷寒、副傷寒等疾病時,可能會引起白細胞分類各細胞減少。而患者在服用抗腫瘤藥物、苯二氮卓類鎮靜藥、抗癲癇藥等時會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而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坎地沙坦等藥物時,會出現嗜酸性或嗜鹼性粒細胞減少。
正在捕捉細菌的白血病,優秀的獵人!
白細胞實際檢測的項目有:
(1) 白細胞計數(WBC):一定體積血液中的白細胞總量。目前常用一升血液中的白細胞總數表示。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兒 (15.0~20.0)×10^9/L,6 月~2 歲(11.0~12.0)×10^9/L,4~14 歲約 8.0×10^9/L。增多:常見於細菌 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減少: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2)中性粒細胞計數(NBT):指一升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數量;正常範圍:成人 0.40~0.75 ,兒童 0.30~0.65。增多或減少意義同白細胞(WBC)。
(3) 淋巴細胞計數(LYM):指一升血液中的淋巴細胞數量;正常範圍:成人 0.20~0.45 ,兒童 0.3~0.56增多見於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 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EON):指一升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數量;正常範圍:0.005~0.05。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等),慢性 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減少常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5) 嗜鹼性粒細胞計數(BASON):指一升血液中的嗜鹼性粒細胞數量;正常範圍:0.00~0.05。增高:可見於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罕見)、慢性粒細胞 性白血病常伴有嗜鹼性粒細胞增高,骨髓纖維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後也可見嗜鹼性粒細胞增高。減少:Ⅰ型超敏反應(速髮型變態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過量;甲亢;庫欣症等;應激反應,如心梗、嚴重感染、出血等。
(6)單核細胞計數(MONON):指一升血液中的單核細胞數量;正常範圍:成人 0.02~0.06 ,兒童 0.02~0.08。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減少:無臨床意義。
(7) 其它項目檢測結果都是儀器通過上述撿測結果自動計算所得。它們分別是中性粒細胞計數(NBT)、淋巴細胞計數(LYM)、嗜酸性粒細胞計數(EON)、嗜 鹼性粒細胞計數(BASON)和單核細胞計數各占白細胞計數總數的百分比,即比率,即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構成,反應各種白細胞的相對含量。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體積最小,數量最少的血細胞
血小板在止血、傷口癒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於哺乳動物血液中,沒有細胞核結構,即沒有染色體。血小板是血液中第二大有形成分。檢測項目包括:
1、 血小板計數(PLT):指一定體積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通常以一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數表示。正常值(100~300)×10^9/L。增多:常見於急性感 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減少: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 癜、脾功能亢進等。
2、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即血小板體積大小的差異;正常範圍:9-17。血小板分布寬度增多,提示血小板體積大小不均,個體間相差懸殊;血小板分布寬度減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
3、 血小板平均體積(MPV):即平均每一個血小板的體積大小;正常值6.3~10.1 fl。增高:常見於血小板破壞過多、骨髓纖維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脾切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綜合徵、鐮狀細胞性貧 血等。減少:常見於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進、化療後、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
4、血小板壓積 (PCT):也稱血小板比容。反應血小板占全血容積的比率;血小板壓積(PCT)=MPV*PLT,正常範圍:0.120-0.212。MPV升高,表示 巨核細胞高度成熟,骨髓造血小板良好。PLT升高,即血小板總數升高,一般檢驗在450個單位之內,尚可接受,一般感染、失血、溶血、腫瘤等都會使血小板升高。血管收縮也會引起PCT升高,那是因為血小板粘附於血管內皮下,當血管受損收縮時,血小板自身表面的的糖蛋白與內皮下的確膠原物質粘附,及血小板之 間的相互聚集,使血小板堆集,自然壓積也會升高。
5、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為圓盤形,直徑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個體差異很大(5-12立方微米)。一般認為直徑大於5微米的血小板是大血小板。
雖然個頭小,但也非常重要
二、血常規檢查的意義
血常規檢查在全身體檢中是最基本的體檢項目,它的意義在於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通常感染性疾病會使白細胞的數值和分類發生變化;貧血時血紅蛋白或紅細胞的檢驗值會降低;而血小板的減少會導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後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會增多血栓發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腫瘤、變態反應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規檢查部分數值的變化。
1、判斷是否有感染和何種感染: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真菌感染等大多有白細胞總數增加。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多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多見淋巴細胞增多,寄生蟲,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見酸性粒細胞增多,還應注意是否有混合性感染。
2、判斷有無脾功能亢進。重度B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進症,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血小板明顯降低,應考慮存在脾功能亢進症。
3、判斷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作用,其中干擾素對骨髓的抑制作用尤為明顯,因此在進行抗病毒治療前及抗病毒治療中,應定期檢查血常規。
4、提示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如貧血、白血病;並初步反應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
5、反應機體其它全身性疾病的早期改變和疾病治療效果的監測。
6、了解機體近期的營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