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戒虧損、虛偽的出家人(6):凈命虧損所攝(2)

 2017-11-05 08:00:00.0

...

《瑜伽師地論》戒虧損、虛偽的出家人

(6):凈命虧損所攝(2)

文/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七、凈命虧損所攝(2)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為令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殷重承事,給施眾多上妙衣服。

(三)、依假現相。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於別人的面前方便現出一種相貌來,目的是什麼呢?「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的資具」、所需要的東西,「或為求多」、或者多求,或者求這個精妙的衣服,這些資具。

「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前面說「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現什麼相?這裡說出來,「雖無匱乏」,這個人其實擁有很多的衣服了,並不缺少的,但是他顯現出來他的衣服是「故弊的衣裳」,穿個破爛的衣服現出這個相來。「為令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為令對佛法有凈信的這些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這個人穿個破爛的衣服,令人以為這位出家人沒有好的衣服穿。「殷重的承事」,這些長者、居士就會很誠懇的來尊重、承事於他。「給施眾多上妙的衣服」,布施很多很好上等精妙的衣服給他。

如為衣服,為余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

「如為衣服」是這樣子,除為求衣服以外,「為余隨一沙門的資生眾具」為求其它任何一種出家生活的資生具也是如此。就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來欺騙。

或於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

(四)、依苦研逼。

「或於凈信長者、居士」,或者對於佛法有「凈信的長者、居士、婆羅門所」,這些施主的。「如其所欲不得稱遂」,如果他「所欲」所想要得到的沒有成功,長者居士沒有布施給他。「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財物有所闕乏,他向人家要求而沒得到的時候,「即便強逼」,即用強硬的逼迫人家要布施給他。「研磨麤語」,「研磨」就是沒完沒了、一直地糾纏向施主要,有時說出來的話是很粗惡的語言一定要施主們布施。「而苦求索」,人家不給、苦苦地向人家要,施主們不勝其擾只好供養,這是叫做「依苦研逼」。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

(五)、依利求利。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或者這個人他的財物很多、並不缺少。「得下劣時」,他向人家求的時候,施主給他一點,給的也不是那麼殊勝,「便對施主,現前毀棄」,他就對著這個施主,當著面就把施主給的下劣的東西毀壞了、丟在一邊去了,「毀棄所得的財物」。「如是告言」,然後對這個施主說了:「咄哉男子!」「咄」就是訶斥他的意思。「某善男子、善女人,方汝族姓」,說某某善男子、善女人他若和你相比,「方汝」就向你相比較的話、或者是族姓相比、或者財富相比是「極為下劣」,那個善男子、善女人都不如你,那個善男子、善女人族姓也是下劣、財富也是下劣。「又極貧匱」,而那個善男子、善女人很貧苦的。「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他布施給我的東西還很多、而且還都是好的,令我非常歡喜的「資產眾具」。「汝望於彼」,你與他相比,「族姓」是「尊貴」的、「財寶」是「豐饒」的,「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怎麼只給這麼一點點下劣令人不滿意的物品呢?

這叫做「依利求利」。

彼由如是,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

這裡簡略把道理再說一下。

這裡舉出五種邪命的相貌。「彼由如是」,那個修行人現出的威儀的相貌,是「依矯詐」欺騙的;說出語言,是「邪妄語」欺騙人,沒有修證而說修證;或者「假現相」,故意穿得很破爛;或者是「苦研逼」,苦苦的哀求逼迫他人做布施;或者「依利求利」,以比較勝劣的方式來追求更多的利益。「種種的狀相」,一共是五種相貌,依這些的狀態相貌,從善心護法居士或大德,非法追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不能夠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正法去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財物的得來的方式是不如法的,用非法的手段來維持他的生命,這叫做「邪命」。

如是名為屍羅凈命虧損所攝。

虧損了應以凈命生存的戒律,名為屍羅凈命虧損所攝。

...

延伸閱讀:

1、不為名聞利養恭敬,是為清凈佛道法施。《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義第二十 (卷第十一):

問曰:如提婆達、呵多等,亦以三藏、四藏、聲聞法、摩訶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獄,是事云何?答曰:提婆達邪見罪多,呵多妄語罪多,非是為道清凈法施,但求名利恭敬供養。噁心罪故,提婆達生入地獄,呵多死墮惡道。


複次,非但言說名為法施;常以凈心善思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財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法施亦爾,不以凈心善思,則非法施。


複次,說法者,能以凈心善思,讚嘆三寶,開罪福門,示四真諦,教化眾生,令入佛道,是為真凈法施。


複次,略說法有二種:一者、不惱眾生,善心慈愍,是為佛道因緣;二者、觀知諸法真空,是為涅盤道因緣。在大眾中興愍哀心,說此二法,不為名聞利養恭敬,是為清凈佛道法施。

2、五滅法: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標宗顯德篇第一>:

十誦雲,像法時有五滅法: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謂己聖;二、白衣生天,出家人入地獄;三、有人舍世間業而出家破戒;四、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第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

十誦,五滅法中。彼因長老難提白佛,正法滅後,像法時有幾非法,今但引佛答詞。初妄稱德故;二、道俗反故;三、乖道行故;四、惡黨盛故;五、善人弱故。此五滅法,並因毀戒。雲小得心者,心即是定,如五停、四念也。此謂未證謂證,惑眾駭世。今時即佛,事亦同之。第二、業疏雲,俗人無法,但專信奉,故得生天。出家有法,為世福田,乃反毀犯,妄受信施,開諸惡門,令多眾生習學放逸,故入獄也。又阿難七夢經中,夢出家人轉在不凈坑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佛告阿難,當來比丘嫉妒相殺,死入地獄,白衣精進,死生天上。三、如訖栗枳王夢一大象閉在室中,唯有小窗,象於室內出得大身,猶閡小尾。表釋迦弟子舍世業出家,如擲身出,貪著名利,如閡小尾。四、如王夢眾多獼猴,以水灌一疥癩獼猴頂,立之為王,表佛弟子立破戒人為主。五、中,乃至者,略凡夫持戒賢聖學人等。法滅盡經雲,佛告阿難,吾涅盤後,五濁惡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乃至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等眾,魔比丘咸共憎嫉,擯出,不令得住。(上並古記所引,在文雖繁,甚資心行,故依錄之。況是今時目睹之事,知佛懸鑒,可自策勤。)

3、名利放不下:

玅境長老講述: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大象身體很大,牠能從很小的窗戶孔跑出去;大象的尾巴很細,但是擠住了,出不去。就去問佛。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夢是說末法時代的弟子,能放下難以放下的家,有如大象從窗戶出去了;出家以後,放不下名利,如同大象的尾巴應該更容易過去,但是被擠住了。」

這就是說明出家人懈怠。本來家都能放下了,應該更容易努力地用功修學聖道,結果對名利放不下,就不能用功修行了。在文字上看,是指出家人說,但是我們現在把範圍擴大,不光是指出家的佛教徒,在家佛教徒也在內。我們學習了佛法,再難放下的事情也能放下,但是名利放不下。放不下有什麼問題呢?栽培不能成功,所以今生再來的時候,就不如人。

<學習佛法的功德>

http://fayun.org/index.php?p=issue12-05

4、遠離惡知識

《寶雲經》卷第四: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1、遠離破戒惡知識。2、遠離破正見者。3、遠離壞威儀者。4、遠離邪命者。5、遠離樂世俗言說多憒鬧者。6、遠離多懈怠者。7、遠離樂著生死者。8、遠離背菩提者。9、遠離在家之眾。10、遠離一切結使。菩薩雖樂遠離如是等事終不生惱害,亦不生輕毀之心。菩薩作如是念:我曾聞佛說眾生性慾相染。以習近故多有所壞,是故我應一切遠離。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遠離惡知識。

往 期 閱 讀

《瑜伽師地論》戒虧損、虛偽的出家人(3):放逸懈怠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