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2018-01-31 16:18:00.0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消息,北京時間 1 月 30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 35 人」頒獎典禮於北京國貿大酒店舉辦。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在典禮上,35 Innovators Under 35(MIT TR35 China)中國區榜單正式公佈,這是 MIT TR35 首次落地中國。據 MIT TR 官方消息,隨着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迅速崛起,這份榜單將成爲 MIT TR35 歷史上規模最大、評委級別最高的國際榜單。

該榜單共分爲發明家、先鋒者、創業家、人文關懷者及遠見者五大類別,旨在中國範圍內遴選出 35 位最具創新潛力的科技青年。

每個類別的評選規則如下:

  • 發明家 專注於新技術的研發,創造屬於未來的產品

  • 先鋒者 投身於引發未來創新活動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用於挑戰技術極限,不斷擴寬科學的疆土

  • 創業家 用新技術建立企業,讓技術商業價值最大化,試圖把「顛覆式創新」變成「顛覆式公司」

  • 人文關懷者 利用技術擴展機遇或宣稱公共政策,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健康、更清潔和更適合人類居住的世界

  • 遠見者 依靠與衆不同的視角,賦予經典技術全新的應用

在這份 35 人的名單中,大家的研究方向涵蓋量子計算、基因編輯、生物製藥、自然語言處理、材料技術等多個領域。雷鋒網(公衆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注意到,上榜的學術界科技青年中,進行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研究的學者佔據大半江山,其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朱軍副教授、陳雲霽研究員等人。除此之外具體還有哪些青年學者上榜呢?跟着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往下看:

先鋒者

陸朝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教授

研究領域:量子信息技術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陸朝陽,男,英國劍橋大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1982 年 12 月生於浙江東陽,2011 年入選首批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2012 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目前主持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中科院量子先導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對多光子糾纏、光學量子計算和基於半導體量子點電子自旋操縱領域的多個關鍵性問題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實驗成果。

作爲主要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六光子糾纏、八光子糾纏和十比特超糾纏;首次用光量子比特實現 Shor 算法;首次演示容失量子編碼;首次模擬任意子分數統計;首次實現線性方程組的量子計算;首次實現多體糾纏交換;首次演示基於隱形傳態的量子邏輯門;首次完成單量子點自旋的動力學測量;首次實現單電子自旋的光學非破壞性讀取;首次實現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隱形傳態;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的脈衝共振熒光等。

在頒獎典禮上,陸朝陽說道,

「量子通信目前已經走向了實用化和產業化的階段,但是量子計算這個領域,纔剛剛從基礎研究邁向技術集成的研發階段。」

他也表示,通過研究超冷原子和超導兩個體系,他們希望能製造出一個實用的量子模擬機(五年時間),爲最終實現通用的量子計算機打下基礎。

朱軍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貝葉斯人工智能理論、方法與平臺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2005 年獲清華大學學士學位,2009 年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歷任 NIPS、ICML、IJCAI 大會領域主席。研究工作圍繞機器學習基礎理論、算法和應用展開,涵蓋機器學習、非參數化貝葉斯方法、最大間隔學習、數據挖掘。

針對複雜數據隱含結構的學習與利用中的共性問題,研究了結構學習及基於結構的統計學習中若干關鍵問題,提出:(1)最大熵判別式學習的 PAC-Bayes 理論與方法;(2)正則化貝葉斯推理及正則化非參數貝葉斯推理理論;(3)非參數化貝葉斯模型的最大間隔學習理論與高效算法等。

針對互聯網數據挖掘、社交網絡分析、多模態數據融合、網絡推薦等多個典型應用場景,將基礎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提出有效的計算模型和算法,包括:(1)將正則化貝葉斯推理用於解決大規模文本分類、社交網絡分析、矩陣低秩分解、多模態數據融合等問題,提出高效推理算法;(2)將結構化最大熵判別式學習用於解決網絡環境下信息抽取、實體關係抽取、多模態數據融合與檢索等問題,建立了基於結構的網絡數據抽取框架及包括 StatSnowball 在內的若干統計模型,獲 3 項美國專利,研究成果已應用到微軟的多個搜索引擎,包括人立方關係搜索引擎和學術搜索引擎等。

作爲對貝葉斯方法有着深厚見解的學者,朱軍在頒獎典禮上表示,貝葉斯方法會是引領人工智能發展的一種有效方法。

「世界是開放的,充滿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存在着對抗,甚至存在惡意攻擊。在很多場景下,比如說醫療場景,我們面臨的是小數據。現在的方法,比如深度學習,它是一個黑箱。在未來,我們相信會實現魯棒性的可解釋的人工智能。我們覺得在實現未來人工智能的途徑上,貝葉斯方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甚至是一種引領性的方法。」

何慶林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拓撲量子計算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2011 年獲中山大學學士學位,2015 年獲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作爲博士後研究員,加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工程系王康隆教授研究團隊。目前爲北京大學助理教授。

他所在的 UCLA 團隊製備了由拓撲絕緣體和超導體所合成的複合電子器件,在一定的外加磁場情況下,可以建立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高速公路。「在這樣的高速公路上,我們可以人爲地對馬約拉納費米子態進行操作。」他表示。

在頒獎現場,他也宣佈,他們將會建立以馬約拉納費米子爲基礎的量子計算機的基石。「量子計算機的建立道阻且長,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開端。」

遠見者

陳雲霽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所研究員

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芯片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陳雲霽,男,1983 年生,江西南昌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時,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中心特聘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目前他帶領其實驗室,研製寒武紀系列深度學習處理器。在此之前,他從事國產處理器的研發工作十餘年,先後負責或參與了多款龍芯處理器的設計。

他在包括 ISCA、HPCA、MICRO、ASPLOS、ICSE、ISSCC、Hot Chips、IJCAI、FPGA、SPAA、IEEE Micro 以及 8 種 IEEE/ACM Trans. 在內的學術會議及期刊上發表論文 60 餘篇。陳雲霽獲得了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首屆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以及中科院青年人才獎。他還作爲負責人帶領科研團隊獲得了全國「青年文明號」和中央國家機關「青年文明號」的稱號。

查正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技術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圖像視頻分析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2004 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學位,2009 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圖像視頻分析與檢索、多媒體大數據分析、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

累計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 ACM/IEEE 彙刊論文及 CCF 推薦 A 類會議長文數十篇。多次獲得國際會議論文獎勵,包括頂級國際會議 ACM Multimedia 最佳論文獎、最佳學生論文獎等。擔任 IEEE 通信學會多媒體通信專委會多媒體大數據組聯合主席、多個 SCI 國際期刊客座編委,多次參與組織頂級國際會議。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資助。

盧策吾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計算機視覺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相關研究,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原斯坦福 AI Lab 博士後研究員(導師:Fei-Fei Li 和 Leo Guibas),爲斯坦福-豐田無人車重要研究人員之一。目前也是商湯-交大深度學習聯合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發表 CVPR/ICCV/TPAMU/IJCV 等 CCF-A 類論文 30 多篇,Valse VIP 會員,gt-CVPR 副主編,CVPR/ICCV 程序委員會 (PC) 委員,PAMI/IJCV/TOG Reviewer,國際會議 CVM 2018 主席,帶隊在 2014 年 ImageNet 大規模圖像識別競賽 (ILSVRC) 中取得第四名。

在頒獎現場,他分享了他們實驗室目前的一些成果,比如對人的姿態的檢測,對人類情感識別的基礎性研究。

他表示,雖然現在深度學習發展非常蓬勃,但想要對計算機視覺基礎語義進行深刻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做很多研究工作。「我們認爲讓機器能夠真正看懂我們的世界,道路還非常之遠。希望在未來能做出更多的工作。」

王震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研究領域:複雜性網絡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2017 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主要研究方向爲複雜網絡、航空交通、網絡信息優化及控制、行爲決策動力學、大數據等。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 Phys. Rep. (IF>20, 3 篇) 、PNAS、ScienceAdvances (Science 子刊) 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相關 SCI 論文 90 餘篇,2015 年應邀爲由多名歐洲科學院院士主導的複雜網絡叢書《Interconnected Networks》撰寫一章 (唯一的中國作者),總引用 4000 餘次,H 因子 34。3 次獲得 Elsevier 和 IOP 出版社的年度最佳倫論文、年度亮點論文,多次獲得最多引用、最多下載論文。

自 2009 年,受邀在國外知名研究機構和國際頂級會議做學術報告 30 餘次 (包括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 (SIAM)30 分鐘的特邀報告,世界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 (ICIAM) 的特邀報告,Elsevier 年會 (全球每年只邀請 30 人左右) 的特邀報告),2017 年應 SIAM 邀請作爲 Symposium Chair 組織複雜網絡動力學的 Symposium。此外,現爲 Sci. Rep.、Applied Math. Com.、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等 5 個 SCI 雜誌的副編,多次入選 Elsevier 和 IOP 旗下期刊雜誌的年度最佳審稿人。

在頒獎現場,王震直言,從學術認知、學術成果和學術評價上來看,網絡科學和數據科學將爲人工智能注入新的動力。他也提及網絡數學、數據科學目前面臨空間屬性和時間屬性上的挑戰。

而網絡科學和數學將爲人工智能注入什麼新的動力?

他說道:「主要從行爲決策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線下的行爲決策。我們將行爲經濟學實驗和網絡,以及腦科學結合起來,從行爲決策、行爲認知和感知方面來研究。二是線上的行爲決策。我們基於各種各樣的互聯網大數據,主要從情感傳播以及出行軌跡來做各個方面的預測。」

發明家

王星澤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研究領域:光電人工智能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研究方向爲光電器件中的光子管理,光電器件在人工智能上的應用。曾獲第 22 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CPhO)一等獎、理論第一名,第 7 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競賽(APhO)金牌、理論第一名,第 37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PhO)金牌。

2010 年獲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專業和物理學專業學士學位,2012 年獲劍橋大學數學專業碩士學位,2014 年獲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電氣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16 年獲斯坦福大學應用物理學專業博士學位。曾任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席、斯坦福大學能源俱樂部副主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授予「優秀學生會主席」稱號。

在頒獎現場,他表示,視覺是智能機器人的核心,而光學在機器視覺上意味重大。將光學與幾何學、物理學等幾大學科結合,可以極大的改善計算機視覺體系。

「如果我們能有更好的光學技術,能夠捕捉一些美好的畫面,提供大量數據給人工智能系統,整合起來,就能實現良好的視覺優化體驗。」

劉霽 

騰訊 AI Lab 專家研究員,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機器學習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羅切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助理教授。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與威斯康星麥迪遜分校取得了碩士與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廣泛,包括機器學習、優化及其在計算機視覺、數據挖掘等領域的應用。在羅切斯特大學建立了機器學習和優化研究組。

2010 年獲得 SIGKDD 大會最佳論文提名獎,2015 年獲得 UAI 大會 Facebook 最優學生論文獎,2017 年 IBM Faculty Fellowship,在包括 JMLR,SIMOPT,NIPS,ICML 等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過多篇論文。

韋福如

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 研究經理

研究領域:自然語言處理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韋福如博士,微軟亞洲研究院自然語言計算組主管研究員。2004 年和 2009 年在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目前主要從事智能問答和對話系統,機器閱讀理解和摘要,情感(緒)分析和意見挖掘等研究及應用。多項研究成果轉化到微軟重要產品中, 包括聊天機器人, 搜索和廣告及微軟認知服務等。

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雜誌和期刊(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ACL/EMNLP/COLING/SIGIR/AAAI/IJCAI 等)發表論文 90 餘篇,並擔任過 EMNLP 2015,NAACL 2016 等國際會議領域主席。

在頒獎現場,他與大家分享了微軟亞研院在自然語言處理研究上的一些進展。

他表示,讀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既是我們評測一個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對於機器閱讀在數據集的評測上超過人類這件事,他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現在我們說超過人,我覺得是很好的里程碑和進展,但不能被過度解讀。其實現在系統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較好,但在很多方面還做得不夠好。」

在現場他也直言,「現在基於機器學習或者是深度學習的研究,都離不開大規模、高效率的數據集。」他表示,希望機器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很好地運用在不同的場景下,比如搜索、金融或法律等行業。

除了以上提及的學界人工智能領域研究人員,業界也有諸多人工智能界領軍人物入選,名單如下:

創業家

  • 快手創始人兼 CEO 宿華 研究領域:機器學習,社交網絡 

  • 曠視科技創始人兼 CEO 印奇 研究領域:人臉識別 

  • 第四範式創始人兼 CEO 戴文淵 研究領域:遷移學習,數據挖掘 

  • 深鑑科技創始人兼 CEO 姚頌 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芯片 

  •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徐冰 研究領域:機器學習,人臉識別 

  • 速騰聚創創始人兼 CEO 邱純鑫 研究領域:LiDar 

遠見者

  • Lightelligence 聯合創始人兼 CEO 沈亦晨 研究領域:光學人工智能芯片

  • 深知科技創始人兼 CEO 吳海山 研究領域:計算機視覺、數據挖掘

  • 氪信創始人兼 CEO 朱明傑 研究領域:機器學習,數據挖掘

  • 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 魏思  研究領域:深度學習,語音識別

  • 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 CTO 樓天城 研究領域:自動駕駛

發明家

  • BrainCo 及 BrainRobotics 創始人兼 CEO 韓璧丞 研究領域:腦機接口,智能假肢

  • 螞蟻技術實驗室無人值守算法技術負責人曾曉東 研究領域:物聯網支付技術

完整名單如下:

先鋒者: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創業家: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遠見者: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發明家: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人文關懷者: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在歷年 Innovators Under 35 榜單上,我們可以看到多位改變世界的人物,如谷歌聯合創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雅虎創始人楊致遠、Linux 之父 Linus Torvards 等。如今,在該榜單上的華人也越來越多,如 2017 年度有包括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阿里雲首席安全科學家吳翰清,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在內的 6 位華人入選。

2010 年,Innovators Under 35 榜單首次進行區域性評選,目前的區域性榜單包括亞洲、意大利、法國、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的數個國家。隨着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該榜單正式進入中國,旨在評選出中國的科技中堅力量,挖掘出最有創新能力的中國科技青年。相信榜單裏的這些青年勢必會給中國的未來帶來無限想象。

附 36 位評委名單: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MIT TR35 中國區榜單公佈,清華朱軍、中科院陳雲霽等十位 AI 相關學者獲此殊榮

文章來源: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