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肝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過量蓄積的病變。近年來,脂肪肝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除了醫學檢查手段的進步使其更容易被發現之外,脂肪肝的增多主要與人們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有關,過量飲酒、肥甘厚味以及久坐少動等都是引發脂肪肝的主要不利因素。
脂肪在肝,病源自脾
脂肪肝是肝臟內的脂肪蓄積過量,顯而易見,人們都知道它是肝臟的疾病,因此在治療中也往往圍繞著肝臟進行。然而,如果從中醫臟腑辨證的角度來看,脂肪肝則更多地歸屬於脾臟疾病,當然也與肝臟密切相關。
從脂肪肝的症狀來看, 一般常出現的症狀為疲乏、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右上腹隱痛等,這些症狀主要歸屬於中醫脾胃病症的範疇之內。 從病理產物來看,肝臟內過量堆積的脂肪屬於痰濕的範疇。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如果脾胃失運,水谷之精則變為病理產物痰濕,痰濕滯留則發展為痞塊積聚。可見,脂肪肝中過多的脂肪來源自脾胃的運化功能減弱。 從肝脾兩髒的關係看,肝氣疏泄能夠協助脾臟運化水谷精微,即木能疏土;反過來,脾虛不運、痰濕停滯則造成土實木壅,也使得肝臟疏泄不利,因而肝脾兩髒互相影響,使得痰濕易滯留於肝區。
就現代脂肪肝的致病因素來說, 最為常見的是由於過度飲酒、嗜食肥甘厚味、肥胖等飲食不節或運動不足的行為所導致的脾虛不運、痰濕內結而致病。由土實而木壅,脾氣敦阜,肝氣受制,從而引發肝臟脂肪過量蓄積。 從治療的角度看,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逐濕運脾也是治療脂肪肝的首要方法,在此基礎上輔以疏肝、祛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脂肪肝的發病之源是脾失健運、痰濕停滯,造成土實木壅,痰痞成積。由於肝脾之間的緊密聯繫,也與肝臟疏泄功能息息相關。
逐濕運脾,疏肝祛瘀
中醫常說「脾是生痰之源」,指的就是這種情況,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淤積日久,致病多端。既然如此,逐濕運脾就是治療脂肪肝的首要措施。考慮到肝脾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痰積日久影響血運,引起血瘀,一般在逐濕運脾的基礎上酌情佐以疏肝、行氣、化瘀之法。
筆者經常採用顏德馨老中醫的經驗,運用五苓散加蒼朮治療脂肪肝,就是以逐濕運脾為大法。五苓散可以健脾祛濕,加蒼朮芳香燥濕尤為運脾之關鍵。平胃散燥脾祛濕,也是治療脂肪肝經常採用的方劑。肝鬱氣滯明顯的患者可以酌用疏肝行氣之藥,如柴胡、香附、枳殼、木香等 ;血瘀明顯的患者可以加用丹參、山楂、澤蘭等化瘀之品 ;如果形成癥瘕、肝臟腫大,可以用鱉甲、牡蠣、三棱、莪術等軟堅散結;考慮到痰濕積滯的因素,往往要加用消食導滯的藥物,如雞內金、焦三仙、萊菔子、決明子等。這些方劑原本就採用散劑的劑型,將藥物加工成散劑後每日溫水沖服,可以免去煎藥服藥的麻煩,便於患者堅持服用,取得較好療效。
節制飲食,活動四肢
據研究發現,脂肪肝往往伴隨體型肥胖,或者長期飲食不節、嗜酒無度、久坐過逸等,這與現代人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極為豐富,普遍酒肉攝取過量,同時好逸惡勞成了普遍習慣,人們每天不論在工作場所或在家裡,基本都是安逸地久坐,體力活動非常少。攝取過多而體力消耗過少,造成體內營養堆積過剩。久坐不動則脾氣不舒,氣機壅滯,進一步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停。這種生活方式除了會導致脂肪肝之外,還會進一步導致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種代謝性疾病,如不能及時扭轉,還會積累出其他更為嚴重的疾病。
如果不改變這種生活方式,僅僅吃點藥物分解排泄出一點脂肪堆積,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一邊補漏又一邊打孔,肯定是勞而無功的。改變飲食不節和運動不足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症狀較輕的患者可以採用藥食同源之品代茶飲的方式進行保健,如採用山楂、陳皮、焦三仙、雞內金、決明子等,經常飲用,可以起到消痰祛濕的效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2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趙海亮
本文編輯:秀瀧
投稿郵箱:jt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