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繫到底有多大呢?它是如何計算的?太陽繫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到目前為止,我們測知太陽系的直徑約有120億公里,而銀河系的直徑有8.15萬光年。 太陽系的邊界目前科學界有好幾種說法: 1.按已發現的太陽系行星的軌道來確定:現在是平均82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是1.5億公里), 2.按太陽引力所能影響到的範圍確定:大約為2000個天文單位。 3.按太陽風所能到達的距離確定:大約是700個天文單位。4.按奧爾良雲所處的位置來確定。大約是70--300個天文單位。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重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
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類地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
依照至太陽的距離,太陽系內的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顆行星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繞,在太陽系外側的行星還被由塵埃和許多小顆粒構成的行星環環繞著。除地球外,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行星以五行為名,其餘則與西方一樣,全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神仙為名。五顆矮行星是冥王星,柯伊伯帶內已知最大的天體之一鳥神星與妊神星,小行星帶內最大的天體穀神星,和屬於黃道離散天體的鬩神星。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內以天文單位(AU)來測量距離。1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49,598,000公里(93,000,000英里)。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39AU,木星則約是5.2AU。最常用在測量恆星距離的長度單位是光年,1光年大約相當於63,240天文單位。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公轉周期為周期變化著,最靠近太陽的位置稱為近日點,距離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
太陽系是怎麼樣形成的?
我們每天都被陽光普照。能用肉眼觀看並感知它的熱。太陽是一個巨大而熾熱的氣體星球。太陽可大多了,它的體積為地球的130萬倍。那麼太陽是怎麼形成的?
太陽是怎麼形成的?
時間回溯到一百多億年前,那時的宇宙比今天的宇宙要小許多,在宇宙的原始氣體雲中,銀河系誕生了。同時銀河系中的第一代古老的恆星誕生了。
那些恆星經過漫長的過程後,在各自的大爆發中死去,它們拋出大量燒剩下來的氣體,這些氣體在冰冷的星際空間裡遊蕩,一團團匯聚成一大團,其中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氫和氦,還有其他的各種元素。
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大團氣體開始凝縮成各個高密團塊。各個團塊的凝聚速度各不相同,每個團塊的體積非常之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團塊的*近中央的部分開始加速凝聚,並產生旋轉。
由於氣體的壓縮,中間部分的溫度上升。其中一個團塊的中間部分的溫度上升到了700萬度到1000萬度以上,終於爆發了熱核反應。一顆新的恆星誕生了,它就是太陽。
簡而言之太陽形成如下
1、300億年前左右,產生了一次「宇宙大爆炸」,在這次爆炸中誕生了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這些物質漂浮在空中,被萬有引力不斷聚合,就出現了恆星。
2、當一些大質量的恆星死亡之後,會產生劇烈的爆炸。這些恆星也會在爆炸中被解體成漂浮在宇宙中的星雲。
3、在50多億年前,萬有引力將這些星雲聚集在一起,就誕生了現在的太陽系。
4、現在太陽系的外邊緣,還有一個叫做庫伯帶的小星星帶,和一個由無數星塵組成的奧特星雲圍繞著我們太陽系,這些物質被很多人認為是太陽前面那顆恆星解體時遺留下來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