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對人工智能的判斷,連正確的廢話都算不上

 2017-01-02 19:11:00.0

羅振宇對人工智能的判斷,連正確的廢話都算不上

圖片來自邏輯思維官方微信

自稱文科生的羅振宇在12月31號的跨年演講中不能免俗地提及了人工智能,他「澄清了」三點市面上常見的關於人工智能的誤解:

第一,人工智能不是在複製人類,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存在。

第二,人工智能不會提高玩家參與的門檻,是降低了參與門檻。

第三,人工智能不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有人總結這些觀點是「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仔細一琢磨發現什麼都沒有說」,類似於只要連續2400個月每天喝一杯牛奶就可以活到200歲一樣。

我們逐一看看羅振宇對人工智能到底都說了哪些判斷:

「第一,人工智能不是在複製人類,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存在。

機器和人類的最大區別是什麼是機器不會疲倦。你在打遊戲的時候,他在學習,你在休息的時候他還在學習。這導致機器思維和人類思維的一個重大區別。

人因爲能力有限,思維方式是儘量簡化。所以我們有那個重要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樣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傳遞知識。但是機器的能力足夠強,它不需要把世界簡化了之後再去理解。人工智能其實是讓世界恢復了原本的複雜性。

於是,運用機器思維的亞馬遜公司,它擁有3億用戶,就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大數據,運算出三億個結果,給每個人展示一家獨特的店。

在人工智能邏輯裏,它不關心人類對一件事情的定義,但是它可以輸出你要的答案。只要有大量的數據,它就能用跟人完全不同的思路,達到同樣的結果。」

其實除了一些野生科學家和科幻愛好者之外,嚴肅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從業者基本上都不認爲「人工智能在複製人類」,深度學習三駕馬車之一的Yann LeCun就說過他最不喜歡的描述是人工智能「像大腦一樣工作」,雖然深度學習從生命的生物機理中獲得靈感,但它與大腦的實際工作原理差別非常非常巨大,如果將它與大腦進行類比,給它賦予了一些神奇的光環,會導致天花亂墜的宣傳,這樣的描述是很「危險」的。

雖然學界都知道人工智能不是在複製人類,但不排除大衆對人工智能還是抱着過高的期望,所以由網絡紅人羅振宇再強調一遍,雖然是正確的廢話,但也意義重大。

「第二,人工智能不會提高玩家參與的門檻,是降低了參與門檻。

以前各個領域的人工智能,比如搞聲音識別的和搞視覺識別的、搞自動駕駛的,是完全不同的行當。但是,因爲人工智能的算法底層被打通了。各個應用場景中的人工智能,在算法上越來越像。真正最重要的戰場轉換到大數據上了。

誰的數據更多,更精準,誰的技術怪獸就會被餵養得更強。

過去我們以爲,人工智能這一波機會是大公司獨享的機會。但是現在看起來,那些頂尖的算法工程師會出來創業,會進入新興公司和新興市場;那些計算能力,已經在通過雲技術變得人人可用;那些數據,本來就不是大公司的。

而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機會相當大:

首先,全世界43%的人工智能論文都是中國人寫的;其次,我們每年能畢業上百萬的工程師,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像我們中國人一樣樂於向互聯網貢獻數據,通過各種買買買、賣賣賣。

假設人工智能醫生真的是靠大數據和海量的病例才餵養得出來,那麼,未來最牛的人工智能醫生還能出現在哪個國家呢?」

羅振宇說的是降低了「參與」門檻,肯定是沒有錯的,任何技術的走向都是降低參與門檻,從前連操作計算機都需要專業知識,現在不識字的小孩都可以玩iPad,但參與門檻低了,競爭門檻就降低了?商鵲網的CTO魏永鵬認爲「門檻高低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視角來解讀,說擡高也沒錯,說降低也沒錯,關鍵是,不是過了門檻就登堂入室了。還需要有一條通往神殿的路徑。這條路徑現在還是不清晰的。」

至於說中國有優勢,羅振宇提的兩個論據也是老生常談,無非是人口優勢,搞人工智能研究的勞動力多,用戶產生的數據多,但這就意味着「有優勢」了嗎?前百度IDL研究院院長、現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在雷鋒網(公衆號:雷鋒網)的一次公開課中特意反駁了「中國優勢論」:「最近大家在說中國 AI 的人才、技術儲備、研究、創新都有優勢,這個觀點我不太認同。國內學生在已經討論出解決辦法的情況下去做拿競賽、刷分,這方面我們很擅長,但真正做出 AlpahGo 這樣的創新,咱們還差些火候,而且國內也缺乏孵化這種創新的土壤。今年深度學習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在大步向前發展,然而我幾乎沒看到哪些進步是國內產生的。」

魏永鵬說:「如果這裏的中國優勢是因爲中國有更多的祭品可以用來供神(雷鋒網按:指用戶產生數據餵養人工智能),那其實沒什麼可驕傲的。」說到底,如果我們的「優勢」還是建立在人口數量上,建立在用戶隱私保護形同虛設上,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第三,人工智能不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人工智能這個詞太自大了。它暗示一個意思是,這是我們研發製造並由我們自己控制的工具,錯了,它不僅是人的延伸,更是人的替代。它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另外一個智能物種。

它和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主人和工具之間的關係,而更像是心理學界經常用的那個比方:大象和他的騎象人。人工智能是那頭大象,它按照自己的算法在行走,騎在大象上的人,偶爾可以施加影響,但是已經說不清誰在主導誰。所以,人工智能不是讓我們多了一項工具,而是讓我們多了一個跨物種合作的可能。

過去,不管技術多強大,我們都是活在人和人的關係中;而未來,我們在很多場景下,會活在人和機器的關係中。大量的人被替代,大量的人際關係被解體。每個人原先的生存基礎都在動搖。

未來社會什麼樣?這就極其考驗我們這代人的想象力。《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又了一本新書叫《未來簡史》,就在回答這個問題。這會是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書。

這本書裏說,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沒用的人。如果人工智能足夠強大,願意毫無怨言地被剝削、被奴役,那有的人類可能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近在眼前的是一系列職業的消失。有了人工智能,司機、文祕、公務員、醫生、律師、廚師,這些職業都會受到威脅。

也許只要5到20年,在我們還沒有退休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極其陌生。這次衝擊來得又快又大。過往的人類歷史證明,進步是好的,更好的是緩慢的進步。但這一次,好消息是,我們在進步,壞消息是,我們在飛快的進步。

看到「機器替代人類」,小編嚇了一跳,羅振宇第一條不是剛說完人工智能不是在複製人類嗎?仔細一看,原來羅振宇說的「替代」指的是替代部分人類的工作,這個也是沒有問題的,機器翻譯會替代速記,智能樓宇會替代保安,自動駕駛會替代司機,這些的確在發生。

一個司機失業了,他的職業屬性消失了,不代表這個人就沒有存在價值,機器只是替代了人類的部分功能。羅振宇說「機器替代人類」,至少是不嚴謹的,很可能帶來新的誤解。

把人工智能比喻成「物種」,或者「大象」,或者別的有意識的實體——也是野生科學家喜歡作的比方,這一點雷鋒網做過太多次的闡述(參考《大白」離我們還很遠》),不再贅述。也許未來有無限種可能性,但是從目前來看,關於AI的「自主意識」或者創造性,人工智能的任何一個分支都沒有看到這種端倪。

另一個彩蛋是,羅振宇在現場有分析李飛飛加入Google的原因,說是因爲實驗室缺乏數據,而Google有,但這個內容在後來官方整理的完整版本的演講稿裏並沒有體現。——可能羅輯思維團隊也知道,一旦涉及到有具體指向性的內容就很容易出錯,畢竟你說人工智能如何如何,人工智能不會出來反駁;但李飛飛很可能會。

還是那句話,術業有專攻,羅振宇有他擅長的領域,但人工智能的事情,還是得交給專業的人去判斷。

【兼職召集令!】

如果你對未來充滿憧憬,喜歡探索改變世界的科技進展,look no further!

我們需要這樣的你:

精通英語,對技術與產品感興趣,關注人工智能學術動態的蘿莉&萌妹子&技術宅;

文字不求妙筆生花,但希望通俗易懂;

在這裏,你會收穫:

一羣來自天南地北、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前沿學術科技動態,每天爲自己充充電;

更高的生活品質,翻翻文章就能掙到零花錢;

有意向的小夥伴們把個人介紹/簡歷發至 guoyixin@leiphone.com,如有作品,歡迎一併附上。

羅振宇對人工智能的判斷,連正確的廢話都算不上

文章來源: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