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真格基金 zhenfund」,作者Benedict Evans,36氪經授權發佈。
我們從下面這張圖說起。
下圖紅色曲線代表 PC,藍色區域則代表 iOS 和安卓等智能移動設備。自 1985 年開始到現在,全球已有約 15 億臺的 PC 裝機量。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智能手機全球範圍內業務的快速增長,移動端開始逐步取代 PC 端的地位。
如果拋開數據本身,去看趨勢的話,我們發現:科技的發展就是一個 S 形發展曲線代替另一個的過程。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我們看到的移動互聯網取代 PC 互聯網的過程。
這些 S 型曲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
它們一開始的增長都極其緩慢,然而在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後,會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趨勢,而後又逐漸趨於平緩。
當所有這些曲線趨於穩定的時候,也就是當一個技術發展到成熟期的時候,我們開始思考在這些技術之上我們有哪些新的應用?
這些新的應用就像樹幹抽的樹枝一樣,雖依附在原有技術之上,卻能覆蓋更遠更廣的用戶需求。
在 PC 時期,我們關注的是 SEO (搜索引擎優化)、SEM (搜索引擎營銷)和社交。在智能手機時代,我們探討共享經濟、移動支付、Instagram 等。
我剛剛只是籠統地描述了一下科技迭代和應用的模式,你一定很好奇,這 S 型的曲線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們還有能力在不遠的將來製造出更多的 S 型曲線嗎?
「先緩慢,爆發,再緩慢」
我之前提到 S 型曲線的特性是先緩慢,爆發,然後再緩慢的過程。這可不是隨心畫出的一條曲線,它的背後有着很理性的原因。
事實上,在 S 型曲線開始前,會經歷三個階段:
1)你認爲技術已經成熟但實際上技術發展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
2)你的產品初有成效,卻還沒有找到 PMF (Product Market Fit-市場產品匹配)然而你還在不斷迭代產品。
3)這此後的階段就如同投擲了火箭燃料一般,呈現爆發式增長。
這三個階段的連鎖作用,促成了我們看到的 S 曲線的前半段。而後某項技術將進入發展成熟期,也就是 S 曲線增長逐漸放緩的後半段。
那些讓我們「看不明白」的科技
自動化,混合現實(MR),加密貨幣,這些讓人們耳熟能詳的今日新星,卻很難讓人說出它們究竟有什麼用,甚至無法想象用一個產品去承載這項技術。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也能用 S 型曲線來解釋。
在 S 型曲線底部,存在兩種混沌的狀態:
1)科技還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
還無法落地到一個成型的產品。這就是當下自動化和混合現實所處的階段,而這也正是智能手機在 2006 年的境況。
2)技術先行,但是我們並不住清楚我們可以用此技術做什麼
正如 1994 年 HTML 和 Web 技術剛剛被髮明的時候。就當時的情況來看,你可以在電腦上運行,但是對於應當如何操作、如何發揮其功用這些問題我們並不清楚,以及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使用它,那麼這將意味着什麼。
這幾乎就是加密貨幣的今天。加密貨幣確實有實際的存在價值,但我們還在進一步探索我們該如果利用這一技術,併發揮到其最大價值。
而這兩種混沌狀態的結合體,即我們在科技發展早期試圖看出科技未來的應用方向,則更是混沌至極。
創造更多的「S」
每隔五年,我們就會聽到「創新已經死亡」這種說法。而就像移動設備逐漸取代 PC 一樣,總有新的東西會誕生。
下一個「S」是什麼我還不敢斷言,但這並不妨礙我大膽預測。下面我就列舉了四個正在孕育期的科技,這些都是迭代移動設備的潛在種子選手。
1)自動化。但自動化目前尚處於 S 曲線早期,未來的發展還需觀望。
2)混合現實技術。這一科技正開始起步,產品落地指日可待。
3)區塊鏈技術/加密貨幣、這一技術的情況稍有不同,我們還在爲這一新型技術尋找相匹配的市場。
4)人工智能。目前正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
最後,說了這麼多抽象的概念,讓我們做一個形象的比喻。
我們在「創新已經死亡」與「我們正處在一個泡沫期」之間搖擺不定,也許這兩種狀態可能同時存在。
想象這種情形,你每天經過家附近的施工地帶,你覺得工人們只是在重複搬挪着鋼筋混泥土。但有一天你再次經過,你發現它已有腳手架,整個建築已初有雛形,幾個月後,最終摩天大樓已建成。
所以,即使在某一段時期內有非常明顯的活動,並不一定意味着實際完成了任務,或者說在這段時間內創造了重要價值。
當我們迴歸到 S 曲線上,我們所談到的「自動化」就好像在施工挖洞的初期階段。而混合現實技術,則像洞已經挖好了,但還需要開始搭建腳手架的階段。
對於「區塊鏈技術/加密貨幣」來說,是腳手架已經被拆除了的階段。對於人工智能來說,塔樓已經建好,租戶正逐漸入住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