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刪推, 李彥宏高調發聲, Google 迴歸中國依舊成謎

 2018-08-11 09:00:38.0

昨日,人民日報在社交媒體平臺 Twitter、Facebook 上刊登了一篇標題爲「Stability prerequisite for China's internet opening up」的文章。

文章表示,「歡迎 Google 回到中國大陸,但前提是得遵守政府相關的法律政策。」

該文還指出,「無論是退出還是重新進入中國大陸,Google 已經成爲了一個政治化的標誌。對於這家知名跨國公司來說,無疑是場悲劇。」

由於原博已刪,圖片來源於量子位。

有人認爲從「歡迎(welcome)」一詞中解讀出了中國政府對 Google 入華呈現友好態度。但是,用英文在 Twitter 上向全球發表這番言論,更像是給國外所有對覬覦中國市場的公司的一種警告 :

進入中國市場的前提是,必須遵循中國設立的互聯網規則。

此前的 Facebook 子公司註冊被撤回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在不久前,Facebook 曾獲得在浙江開設一家子公司的許可。其表示將利用該公司在當地設立一個創新中心。但同天不久許可就被撤回。據《紐約時報》援引匿名人士的消息指出,撤回許可的決定或許是在浙江官員和全國互聯網監管部門網信辦發生意見分歧後作出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截止機器之能發稿時,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與 Twitter 及 Facebook 上的言論已全部被刪除。

Google 入華機率有多大?中國企業的態度愈加明顯 

早在上個月 Google 母公司旗下的無人車平臺 Waymo 出現在美團無人車發佈會現場時,我們就聞到了一絲不尋常的味道。儘管美團方表示並沒有與其進行合作,但這顯然是一個重要信號。

實際上,無論是 2016 年末在北京召開的 Google 開發者大會,2017 年的 AlphaGo 對柯潔大戰,還是 2017 年底宣佈建立 AI Center,都只是 Google 單方面的高調示好。

要知道,儘管每次 Google 一有動靜就會被傳「重返中國」,但這幾年除了總是強調「安卓與 AI」「開發者」和「出海」,外加唯一一個在大陸能用的谷歌翻譯,Google 其實在大陸幾乎什麼也做不了。

但 2018 年以後,中國巨頭企業態度的轉變卻更值得玩味。

先是 2018 年 1 月 19 日,騰訊與 Google 簽署了一份覆蓋多項產品和技術的專利交叉授權許可協議,通過技術的觸角間接提升了在大陸的市場影響力;

接下來最矚目的便是今年 6 月份的「入股京東」。劉強東曾針對這筆交易明確表示,京東的「無界零售」需要 Google 提供的技術支持。

緊接着 7 月份,Waymo 中國區負責人王敏在美團無人車大會的論壇上表示正在籌備建立中國辦公室。當時一個有意思的景象是,當他上臺講解 Waymo 無人車的最新進展時,此前在臺下低頭玩手機的觀衆們,都默默舉起了手機。

而就在 1 天前,彭博社又爆出 Google 雲正在騰訊、浪潮以及其他國內雲服務巨頭中挑選自己的「中國合夥人」。

從時間線來看,這些動作幾乎是一氣呵成,很難不讓人相信 Google 主體業務將回歸大陸。而 8 月 2 日曝光的中國搜索項目「Dragonfly」,算是給此前的種種跡象與猜測又加了一把火。

但 5 天前,國內證券日報卻在聯繫相關部門進行考證後,得到的卻是「搜索迴歸中國」並不屬實的消息。此外,李開復曾在 2017 年底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指出,包括谷歌在內的國際科技巨頭都沒有機會進入中國:


「Google、Youtube、Facebook 等公司在中國都沒有成功的機會,因爲遠遠不能滿足用戶要求。」


一方面是國內企業的愈加友好態度,而另一方面有利於 Google 的,是在技術與產品上積累已久的大衆好感度。甚至於在普通消費者羣體中,Google 的技術水平已經被「神化」。

此外,除了每年受中國開發者追捧的中外開發者大會,此前在今年 5 月份機器之心也曾向讀者發起過一項名爲「調查研究者和工程師們都在用什麼機器學習工具」的投票(爲期 7 天)。

在 2341 名參與者中,谷歌的 Tensorflow 獲得了壓倒性的 1558 票,相比之下,國內的同款工具——百度的 Paddlepaddle 僅獲得 44 票。

百度的出場 


但李彥宏今天朋友圈裏的相關評論,讓 Google 迴歸的謎團越來越大。

事實上,即便此前無數次傳出 Google 迴歸中國,作爲中國搜索老大的百度一直都「巋然不動」。

但這一次,就在人民日報發推一天後,李彥宏一反過去在微信朋友圈的低調模式,對於谷歌或重返中國直接表態:

「如果 Google 決定回到中國,我們非常有信心再 PK 一次,再贏一次。」

李彥宏否認百度一直是佔了 Google 退出的便宜。他再一次強調,「事實上,谷歌是 2000 年先於百度在中國市場上推出獨立搜索服務的,2005 年更是加大投入,而百度是後來者居上,通過技術和產品創新反超 Google。到 2010 年,谷歌在市場份額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退出中國時,百度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 70%。」

對於百度,李彥宏表示,「今天的百度已經是一家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有巨大影響力的公司,我們的全球生態合作伙伴已經超過 300 家。Google 也是我們國際市場上的合作伙伴。在產業的下一幕人工智能時代,百度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和世界共同拓展技術邊界、分享創新成果。」

談到當下中國的市場環境,李彥宏認爲,「中國市場這些年,產業環境和發展規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科技公司在發現新問題,服務新需求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全球都在 Copy from China。這是每個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企業,都必須認真考量和麪對的。」


這番言論非常溫和,乍看更像是百度的 PR。當然,在 Google 搜索產品沒進入中國之前,任何對技術和產品的比較都是成立的。而作爲核心收入來源,搜索市場對百度來說一定會「寸土必爭」。

雖然我們沒有能力對百度與谷歌的產品與技術實力進行有效評價,也並不認爲百度沒有能力「戰勝」Google。但我們認爲,「合作」一詞不能充分衡量一家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水平;而科技公司的服務能力與產品水平,只能由用戶來證明。

或許知乎上兩個回覆量與點贊量都很高的話題(下圖)可以對這場 Google「迴歸之謎」與兩家公司的產品技術實力有一個更加多樣化認識,其中不乏一些專業性的技術分析與理性思考。

如果是你,你如何看待這場「Google 迴歸之謎」?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