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 | 剛加入阿里巴巴的施堯耘,想在五年內建起量子計算的體系結構

 2017-10-11 00:02:00.0

原標題:業界 | 剛加入阿里巴巴的施堯耘,想在五年內建起量子計算的體系結構

機器之心原創

作者:彭君韜(Tony)

在中國風生水起的阿里巴巴,同樣在美國佈局基礎研究。施堯耘的到來不只是研究量子科學,而是要幫助新東家在美國完成基礎研究上的突破。

9 月 11 日正式宣佈加入阿里巴巴的量子科學家施堯耘,已經開始爲新的「NASA」計劃奔波。

今年,阿里巴巴在科研上動作頻頻。3 月,阿里巴巴在杭州正式啓動了代號爲「NASA」的計劃,準備組建面向未來 20 年的獨立研發部門,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9 月,阿里巴巴與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共同在杭州成立了之江實驗室。

在中國風生水起的阿里巴巴,同樣在美國佈局基礎研究。施堯耘的到來不只是研究量子科學,而是要幫助新東家在美國完成基礎研究上的突破。

量子計算是基礎研究的起點

2014 年成立的 iDST(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曾被認爲是阿里巴巴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其辦公室設在了硅谷,並先後招募了一批美國頂尖的華人科學家,包括華先勝、金榕、漆遠、任小楓等,致力於研究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等前沿領域。

但是,iDST 並非僅針對純粹的基礎研究,核心技術依舊和業務線緊密結合。舉個例子,iDST 的計算機視覺研究和淘寶業務中的「拍立淘」捆綁在一起。拍立淘的功能是讓用戶對自己喜歡的產品拍照,系統會根據照片做商品推介。深度學習的作用是利用算法對推薦商品進行排序,收集用戶數據來訓練模型的排序損失函數。

自從 NASA 計劃公佈後,阿里巴巴希望在前沿基礎研究上更進一步,和谷歌、IBM、微軟等頂尖科技企業同臺競爭。量子計算是一個起點。

9 月 26 日,施堯耘參加了阿里巴巴在斯坦福大學舉辦的技術分享會,向上百位美國西海岸高校的學生介紹阿里巴巴在基礎研究建設的未來願景。乘坐四個半小時的飛機從密歇根州的家來到加州的帕羅奧托,施堯耘感慨加入阿里巴巴之後,生活的變化極大。過去,他的身份是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終身教授;現在,他是阿里雲量子計算的首席科學家,負責組建阿里雲量子計算實驗室 (AQL)。

施堯耘

「我的基地基本是在飛機上。」加入阿里巴巴之後,施堯耘有一半時間在做調研,跑遍中、美、歐等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所,介紹阿里巴巴,交流量子計算的研究心得,尋求學術上的合作伙伴,規劃 AQL 發展計劃。

在今年的阿里巴巴雲棲大會上,施堯耘將組織一場量子計算主題峯會,邀請到拜訪過的這些學術機構代表到場參與討論。據施堯耘透露,他們也都將陸續地和阿里巴巴展開學術上的深度合作。

人才招募之路不平坦,施堯耘希望「五年內出結果」

在工業界量子計算的研發上,阿里巴巴領跑國內,但起步晚於美國。

在 2015 年,阿里雲就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成立「中國科學院 - 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開展量子計算的前瞻性研究。同時,阿里巴巴也是國內最早一批研究量子通信和量子密碼學的企業。

但相比於美國老牌科技巨頭的提前佈局,阿里巴巴的起步還是遲了些。IBM 早在 1984 年之前就開始佈局量子計算, 量子密碼學之父 Charles H. Bennett、同時也是量子密鑰分發協議 BB84 的作者,在那個年代就加入了 IBM ,研究量子信息的研究。十多年前,IBM 開始製造超導的量子計算機,又招募了一波人才。而微軟投資量子計算也有 12 年的歷史,總投入額估計超過 6-7 億美元。

作爲後來者,在美國西雅圖組建團隊的施堯耘壓力不小。他給自己定了個期限——五年時間內,實驗室要建立量子計算的體系結構,挖掘量子計算機的潛力,要解決經典計算無法解決的一部分問題。

量子計算之所以有潛力,是因爲其完全不一樣的物理模型,這給解空間帶來嶄新的維度。具體到應用場景上,以安全代理計算爲例:通過量子計算,未來阿里雲的客戶可以使用雲端量子計算機,同時自身的數據和程序對所有人(包括阿里雲) 都是保密的。施堯耘希望量子計算能夠給人工智能帶來同樣的驚喜,「理論證明只是一小部分,只要有用就會往前推動;計算模型根本的改變,解空間就更大,讓我們相信可以把 AI 做的更好。」

在斯坦福大學的技術分享會上,200 個座位的階梯教室坐無缺席,樓梯上的空位也被佔滿,到場的主要是學生,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從最近的斯坦福大學到開車兩個小時車程遠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阿里巴巴技術分享會斯坦福大學站現場

這是阿里巴巴尋求和鏈接人才的窗口,也是施堯耘到場的主要目的—宣傳阿里巴巴研究的願景,以量子計算爲一個故事背景,結合個人的經驗,解釋做研究的目的、發展的願景,以期和學生們產生共鳴。

「我爲什麼會在這裏呢?這始於一個問題: 何爲終極計算?」 施堯耘以此作爲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的開場。「阿里在探索『終極計算』,而量子計算很有可能是終極計算的一個形式。這一共同的目標引領我從教職走到一個廣大的舞臺,實現學術夢。」

參加斯坦福大學的技術分享會的前一週,施堯耘隨同 iDST 主任金榕來到位於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做相同的宣講。和斯坦福大學的情況雷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活動現場人頭攢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學生都對量子科學感興趣。」

施堯耘明白招募人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理想的人才必須要經過嚴格的量子信息技術的訓練,許多工作還需要很強的軟件工程能力。兩者的結合是鳳毛麟角。其次,在美國招募本土人才無疑是在 IBM、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面前拔牙,阿里巴巴面臨着強大的競爭。

機器之心觀察到,阿里巴巴在美國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在業務細節、科研狀況等方面的普及度很低。美籍華裔的 Allen(化名)是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業的一名三年級博士生,他參加了在斯坦福大學的技術分享會。曾在 Facebook 和 Airbnb 實習過的他,將 FLAG(Facebook,LinkedIn,Amazon,Google) 視爲畢業後工作的首選。

參加這場活動之前,他並不清楚阿里巴巴的科研狀況,他甚至以爲進入阿里巴巴就意味着來到中國工作,殊不知阿里巴巴在世紀初就有了美國的辦公室,近幾年包括 iDST、網絡基礎架構團隊、量子實驗室都聚集在美國的西海岸。

施堯耘對招募人才一事很看得遠,「阿里巴巴是做長線的公司,我這個項目不是三到五年就完成的;我也希望能激發研究生、 本科生、甚至中學生的興趣。」過去這個暑假,施堯耘給一位 12 年級的高中生一本量子科學理論的教材,據聞這個學生已經欣然上路,還在最近寫出了一篇不錯的論文。

想要成爲 AQL 的一員,施堯耘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比我聰明」。他的這個觀念始發於多年前圖靈獎獲得者 Manual Blum 的一番話:「I only work with students smarter than me!(我只和比我聰明的學生一起工作)」。施堯耘非常爲自己的學生自豪。比如量子重鎮馬里蘭大學的伍驍迪助理教授就是施老師的得意門生 。「我的學生都比我聰明,至少在一些重要方面。」

第二,要認同阿里巴巴的目標。「最聰明人都有自己執着追求的目標。如果他們的目標就是阿里的目標,一起奮鬥就其樂無窮了。 我來阿里巴巴感覺最棒的是,公司希望我做的就是我自己想做的。」

本文爲機器之心原創,轉載請聯繫本公衆號獲得授權。

責任編輯: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