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梵谷是個窮屌絲,你還會愛他嗎?| 影評

 2017-12-13 08:00:00.0

文 | Lynch

1890年7月的一天,梵谷最後一次將顏料抹在畫布上。

畫刀急促的筆觸勾勒出無序的麥田,三條狹長的道路縱深往三個不同的方向,盡頭卻都是一片陰暗與迷茫,仿佛突然傳來了一聲巨響驚起了麥田中正在覓食的烏鴉,狂亂慌張地四散逃向了冷冰冰的天空。

...

這幅畫叫作《麥田群鴉》,似乎帶有某種不祥的徵兆,幾天後竟成為了梵谷的絕筆。

...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van Gogh),生於1853年,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僅用了自己人生中最後的7、8年時間,就創造了許多藝術上的瑰寶,甚至影響了整個印象派的理念。

也許正如畢卡索所說,「這人如不是一位瘋子, 就是我們當中最出色的。」

...

《撐陽傘的女人》---莫奈

其實說起印象派,娛小妹(ID:baoyu_18)還是更喜歡這個門派開山始祖之一的莫奈,那位號稱「人肉延時機」的追光少年,無論是《日出》還是《乾草垛》,甚至各時間段的《睡蓮》都是美的一塌糊塗,深得我心。

...

但是對於梵谷,卻很難做到不愛,因為他的畫是那麼的直接,仿佛每一種色彩都能刺激到你每一處的視覺神經。

透過那獨有的筆觸似乎都能聽見畫刀把顏料抹在畫布上的聲音,即使你沒有任何藝術的功底,也能從他的作品上感受到那火一般的炙熱。

...

娛小妹曾經辦公的地方掛著一幅等比例臨摹的油畫《星空》,起初欣賞,感覺與原作極像。

直到有一段時間,也不知道腦子抽了什麼風,我開始瘋狂惡補西方藝術史,肆意生長的藝術細胞讓我對這副臨摹之作產生了質疑。

當我拿著高清的《星空》真跡照片,放大對比每一處細節時,才真正感受到這位藝術家的大膽與瘋狂。

...

原作中每一道筆觸下的色彩變化與延伸都漸變的自然舒服,很多處局部的肌理都會出現許多種方向,大量方向上的對抗才使得《星空》像是旋渦一樣在流動旋轉。

...

梵谷確實瘋了,他在創作的那一刻自己仿佛是靜止的,所以他才感受到了地球自轉下那令人眩目的星空。

...

梵谷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但是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

在生前,這團火也許沒有溫暖到多少人,但是在梵谷死後,卻吸引了無數人走過來,陪著他。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提到的這部《至愛梵谷·星空之謎》的導演之一,多洛塔·科別拉。

...

這位梵谷資深的迷妹,從15歲起就對他充滿了無限的愛與敬仰,後來從梵谷一生800多封書信中得到了靈感,想用梵谷自己的畫作來講述發生在這位大師身上的故事。

於是她找來了另一位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導演休·韋爾什曼,兩人一拍即合。

他們從梵谷一生創作的800多幅油畫中取材了120幅原畫,並從中設計了20多位與梵谷後期生活相關的人物,接著製作團隊」喪心病狂「的找來了與這20多位人物原畫長相極為相似的演員,將他們變為畫中人。

如果你鍾愛美劇或者英劇,一定會發現幾張熟悉的面孔。

...

比如酷似經常幫梵谷送信的郵差約瑟夫·魯蘭,就是《IT狂人》中飾演Roy的克里斯·奧多德。

...

還有那位拿走梵谷多數精品畫作的加歇醫生,就是《權力遊戲》中黑水河騎士波隆的扮演者傑羅姆·弗林。

...

這些演員先是在綠幕前完成了全部演出,然後將真人拍攝的部分轉為CG動畫,再由來自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將所有CG部分以油畫的形式畫出來,最後再讓這些畫作動起來。

...

這個複雜到令人髮指的流程,歷時了7年,畫家們總共完成了65000幅油畫,最終呈現了這部時長95分鐘,令人嘆為觀止的世界首部全手繪油畫電影,是的,首部全手繪油畫電影。

值得八卦的是,在整個團隊匠人般的創作熱情下,兩位導演的感情也持續升溫,最終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所以這部也算是兩人的定情之作了。

...

導演很聰明地採用了一個羅生門式的故事結構,影片雖然是講述梵谷的故事主角卻不是梵谷,而是他曾經畫過的一副肖像的主人阿爾芒·魯蘭,也就是上面說到的那位郵差的兒子。

...

影片通過阿爾芒為梵谷送信這一條故事脈絡,逐漸的讓他接觸到一群目睹了梵谷人生最後時光的親歷者,通過交流和溝通,將梵谷的內心矛盾、生活囧境、精神狀況、甚至是最後的死因都向觀眾娓娓道來,梵谷的形象也隨著影片的推進而逐漸清晰立體起來。

...

影片主角的成長也和觀眾一樣,隨著越加的深入了解,他從最開始的鄙夷甚至是厭惡變成了同情與惋惜,這位他父親的朋友也終於變成了他脫口而出的友人。

...

同時,導演通過真實的採訪記錄,還原了每個人物由於不同立場而用某些利己的謊言以掩蓋事實的部分真相,為影片增加了一抹懸疑色彩,也讓梵谷的死更加撲朔迷離。

...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電影,當然,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具有一定的觀影門檻。

首先影片採用的12幀每秒的拍攝手法,這幾乎就是人腦能感覺畫面連續運動起來的最低傳輸標準,畢竟油畫畫起來太費勁了。

除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種實驗性的影片採用了120幀這種超高幀數的拍攝技術外(娛小妹一想到3D+4K+120幀的票價現在都會感到肉痛)。

一般的電影都是採用24幀每秒,所以12幀的影片對我們的觀影是會造成不夠流暢或者些許卡頓的體驗。

另外,就是全篇的油畫外加全部用對白的形式來講述一個藝術家的故事,冗長加失真的場景對普通觀眾的友好度確實不夠。

...

但是,如果你是梵谷粉或者你對梵谷或者繪畫、色彩等有著濃厚的興趣,那麼這部影片真的是不容錯過,單是那些動起來的原作場景就足夠賞心悅目了。

娛小妹去年看的《印象莫奈》,100多的票價,只是看了LED屏中播放的GIF,這次一場就能看到6萬多幅油畫,還是連續動起來的,而且才幾十的票價,豈不是物超所值。

...

另外,豆瓣8.7的評分和8.6%的排片也都像是在為這部電影瘋狂打call,上映5天就已經超過了《至暗時刻》的總票房,可見梵谷這位荷蘭畫家要比腐國的首相更容易在朋友圈新一波的裝X姿勢中脫穎而出。

...

我總說,一部電影的藝術高度,不能單單去看劇情的精彩程度,翻譯過來就是不能只看好看與否,也要看對之後作品的影響和電影史上的重量。

《至愛梵谷》作為世界上首部手繪油畫的電影,其價值甚至可以比肩世界首部黏土動畫《馬克吐溫的冒險旅程》,幾乎就是開宗立派的歷史意義。

所以我們之後如果再看到全手繪油畫《致愛維米爾》、《致愛倫勃朗》的電影時,都要歸功於這部電影的成功和影響力。

...

說完電影,我們再來聊下梵谷,畢竟他才是整部影片的靈魂。

當初腦子抽風補藝術的時候,我發現了個很有趣的問題。

但凡是那些藝術成就高到離譜的畫家,不僅沒幾個像梵谷生活的這麼慘的,甚至都有錢的一塌糊塗。比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畢卡索,還有連鬍子都價值不菲的達利,那都是極其有錢的主兒。

因為這些人在追求藝術的同時更在乎如何經營自己來賺錢。

《蒙娜麗莎》就是一位商人找達文西為自己老婆定製的肖像畫,米開朗基羅為了《創世紀》的報酬追到了戰場前線找教皇要錢,畢卡索放到現在簡直就是一位營運長。

就連影響了梵谷和梵谷好基友高更等一大票印象派大師藝術創作的日本浮世繪泰斗葛飾北齋(就是畫《神奈川衝浪里》的老爺子),早年也是靠畫春宮圖來謀生餬口的。

...

而反觀梵谷呢,那可謂是出身顯赫,整個家族占有著當時歐洲最大的古比爾畫廊一半的股份,梵谷就在這個畫廊打過工,不過最後被開除了。

如此天時地利的條件,本可以藉助家庭優勢和渠道,自產自銷壟斷經營,卻非要鬧到整個家族無法容他的地步。

這要讓隔壁那個找了一群窮學生每天在巴黎各大藝術館拍賣行見人就問「您有畢卡索的畫嗎」,而且有時還記不住自己齁長名字的畢卡索知道了,一定會跳腳大罵。

...

所以想當藝術家,先要有足夠的商業頭腦,商業與藝術這兩者並不是對立的,你從不會見到行乞藝術家的作品最後名垂青史,卻總能看到達官顯貴的字畫會有人一擲千金。

藝術畢竟是溫飽之後的精神追求,不向生活妥協,一味保持藝術的清高,最後只能被生活埋沒,無人為津的作品還談何藝術。

...

另外,梵谷的人生已經被加持了太多的標籤,為的就是讓那個裝載孤獨靈魂的脆弱皮囊顯得更加戲劇。

無論梵谷是自殺也好,他殺也罷,我們可以追求真相,但是不能因此過於神化他的人生和作品。

如果你知道了梵谷其實是一個啃弟族,並且遺傳了家族精神病的窮屌絲,還染上了梅毒,就真的會覺得那象徵不同人生階段的《向日葵》就不再生機盎然了嗎?那炫目到璀璨《星空》就突然黯淡無光了嗎?

藝術家只能因作品而偉大,不能因為人生而傳奇。

...

最後,無論你對這部電影感不感興趣,我都想推薦你一首歌,也是這部《至愛梵谷》的片尾曲。

雖然,電影中女聲版本的會更加寧靜哀傷,但我還是想讓你們聽聽Don Mclean原版中那如詩般雋永的旋律和歌詞,歌名叫做《Vincent》。

...

其實,相比於梵谷的孤獨,更讓我心疼的是抱著梵谷屍體的弟弟提奧,雖然梵谷不斷的說,是自己想離開了這個冷冰冰的世界,但那時這個最至愛梵谷的人,內心該是何等的悽苦啊。

突然想起了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就作為今天的結尾吧,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