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9項全球投資到語音、面部識別及自動駕駛等專利部署,BAT正成爲全球AI一個令人生畏的代號?

 2018-04-28 11:00:11.0

毫無爭議,中國的科技巨頭們正試圖將他們的人工智能技術帶向全球市場。

尤其是在定位未來人工智能平臺上,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統稱爲 BAT )不遺餘力。

它們大力招募全球化人才,投資全球頂尖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並建立全球化的合作伙伴關係推進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自動駕駛、會話式人工智能以及預測性醫療等技術的發展。

在不少媒體看來,百度、騰訊以及阿里巴巴具備與美國科技巨頭們爭奪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財力和資源。

考慮到對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正推動相關人員薪酬大幅增長,這一點越來越顯得重要。

舉個例子,根據美國勞工部非移民工作申請的數據,去年百度美國公司爲機器學習工程師每年提供的薪資約爲 13 萬到 17.5 萬美元之間。相比之下,谷歌爲機器學習工程師提供的薪資約爲 11 萬美元,不過工作經驗和相應的工作要求可能會有所不同。

此外,BAT 的許多人工智能產品 — 如智能音箱、智慧零售和自動駕駛汽車,與 FAMGA ( Facebook、亞馬遜、微軟、谷歌、蘋果)等公司正在開展的工作類似。

但 BAT 與美國公司的區別就在於,BAT 獲得了中國政府的口頭支持和政策背書。

中國想要在十年內成爲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領導者,BAT 對這一目標的實現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前中國科技部公佈了中國首批開放式人工智能平臺,主要依靠 BAT 開展,其中百度負責自動駕駛、騰訊負責醫療領域的人工智能,而阿里巴巴則負責智慧城市。

政府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支持和干預可能會對中國快速增長的技術市場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比如,整個城市圍繞人工智能爲核心的解決方案,從頭開始建設。

現在這些國際參與者們 — 包括科技巨頭、規模較小的初創公司以及外國政府等,都開始考慮他們的人工智能戰略應如何與 BAT 合作或者展開潛在競爭。

這篇文章基於 BAT 的投資數據、專利數目以及營收結果,繪製出了一幅完整而全面的 BAT 人工智能戰略圖譜。

BAT 下注人工智能

先從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開始談起。

衆所周知,它起始於「貓臉識別」。2012 年,美國谷歌大腦(Google Brain)項目的研究員宣佈,一個計算機集羣已經通過自主訓練可以識別出 YouTube 視頻中貓的圖像。

但部分研究員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了這個項目:

該項目投入了 1000 臺計算機,項目總耗資達 100 萬美元 。

吳恩達曾是谷歌領導這一研究的小組成員之一,他在 2013 年與斯坦福大學其他科學家一起發表了一篇論文,利用英偉達圖形處理單元(GPU)集羣,使用了 3 臺計算機就獲得了相同的結果。

這標誌着人工智能新紀元的開啓。

一年之後,也就是 2014 年,百度招募吳恩達擔任首席科學家領導百度的人工智能小組。(目前吳恩達現已離職。)

當時,百度已經開始投資人工智能,包括成立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

接下來的三年,百度的人工智能研究在吳恩達的推動下取得了快速發展。在他的領導下,百度的人工智能研究小組啓動了數個項目,包括自動駕駛以及會話式人工智能平臺。

可以看到,在中國的科技巨頭當中,百度比阿里巴巴和騰訊更早開始展開人工智能戰略的佈局。

根據百度 2018 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僅這一季度的研發費用,百度就花費了 33 億元(5.25億美元)。在此之前,百度在這一方面的費用從 2016 年的 100 億人民幣(約 16 億美元)增加到 2017 年的 129 億人民幣( 20 億美元),主要用於支付其在中國和加州研究機構的薪酬,這些機構的研究重點都在人工智能方面。

這與百度在 2017 年財務報告中提出的「我們積極招募工程人才幫助我們解決如漢語語言處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以及自動駕駛領域的挑戰」相符。

相比之下,騰訊和阿里巴巴也都是在最近的財務電話會議上纔開始討論其人工智能計劃。

2016 年,阿里巴巴與杭州市政府合作進行智慧城市項目,主要致力於減少交通擁堵並提供實時交通信息。

從那時起,阿里巴巴就開始與其他地方政府如澳門進行合作,共同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旅遊項目。近日,阿里巴巴與馬來西亞政府達成協議,建立了第一個國際合作夥伴關係。

此外,阿里巴巴也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展開了測試。但有趣的是,就在一年前,阿里巴巴還對自動駕駛汽車的長期商業機會持懷疑態度。阿里巴巴在一次電話財務會議上表示「沒人瞭解這種技術(自動駕駛汽車)的長期經濟模型,人們做這些事情僅僅因爲這一領域有一些與人工智能相關且非常有趣的技術」。

而騰訊則在宣佈其 2016 年第四季度業績時表示,「人工智能貫穿一切產品」。

如騰訊公司執行董事劉熾平所說,「實際上,我們將人工智能視爲所有不同產品的核心技術。」

全球化投資佈局

2014 年以來,BAT 共計參與了 39 家從事人工智能軟件和人工智能芯片初創公司的股權交易。

雖然騰訊是三大巨頭中參與人工智能交易數額最大的公司,但是百度擁有最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投資組合,投資了 11 種不同領域的人工智能公司,包括新聞媒體、醫療保健、人工智能芯片和廣告等。

毫無意外,自動駕駛技術是所有三大巨頭共同感興趣的領域。 每家公司都宣佈了自己的自動駕駛計劃。

騰訊參與了自動駕駛初創公司蔚來(NIO)的多輪融資。近日,蔚來獲得了政府的批准,允許其在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阿里巴巴則投資了以色列 AI 初創公司 Nexar,這家公司的產品是一款基於 AI 的行車記錄儀 APP,用於監控道路安全。

阿里和百度都在支持中國的 iDriver + 技術。

下圖按照行業重點分解了 BAT 的人工智能投資。(圖表不包括如 MagicLeap 和 WayRay 等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領域的投資,以及 Airlook、UBTECH 和 Kindred Systems 這類以硬件爲主的機器人/無人機投資。)

其中,約 44% 的交易流向了美國的初創公司。這與 FAGMA 在中國市場上微不足道的投資形成了強烈對比。

事實上,FAGMA 在中國僅有一筆人工智能相關的投資交易:谷歌投資了語音初創公司出門問問。

  • 騰訊在對美國 AI 初創公司的投資中一馬當先

在三大巨頭中,騰訊是在美國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最多的公司,參與了 12 筆交易,其中包括與百度風投共同投資的基於深度學習進行藥物研發的初創公司 Atomwise。

除此之外,百度還進行了其他 5 筆交易,包括今年完成的對 Lightelligence(人工智能硬件芯片)和 Engine Bioscience(醫療人工智能)兩家公司的投資。

2017年,騰訊投資了 Element AI 公司,這是騰訊在加拿大進行的首次人工智能投資。這家初創公司是由深度學習研究先驅之一 Yoshua Bengio 聯合創立的。

除了股權投資外,騰訊人工智能加速器還在去年選定了首批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但與股權交易不同的是,這些公司,除 Tvision Insights 之外,其他所有公司的總部均設在中國。 

  • 阿里巴巴把目光瞄向了以色列

阿里巴巴沒有直接在美國進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投資,卻一直活躍在以色列。

在 2015 和 2016 年,阿里分別投資了網絡安全初創公司 ThetaRay 以及電子商務搜索引擎 Twiggle,並在 2018 年投資了基於人工智能的車對車網絡技術開發商 Nexar。

阿里巴巴在 2017 年第四季度財報上披露,將在全球範圍內啓動 15 億美元的研發計劃,重點關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興科技領域。

此外,阿里巴巴將在全球 7 個城市建立研發中心,即阿里巴巴達摩院,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就是其中之一。 阿里巴巴收購初創公司 Visualead 這一舉措爲達摩院在以色列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和核心工程人才招募奠定了基礎。

專利申請中的人工智能發展路線圖      

  • 語音助理上的爭奪戰

2017 年第四季度,百度發佈了自己的渡鴉 H(Raven H)智能音箱,從外觀看,它不同於市場上其它的任何同類產品。

雖然百度的這款音箱系統基於其對話式 AI 操作系統 DuerOS,但是其硬件的設計則是通過與外界進行合作來完成的。

「渡鴉 H」這個名字源於百度在去年收購的人工智能助手開發公司,名爲渡鴉科技(Raven Tech)。

音箱硬件的設計則是由百度同瑞典的 Teenage Engineering 合作完成。(下圖展示了渡鴉 H 音箱以及 Teenage Engineering 的無線揚聲器專利)。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同時也在日本申請了語音專利,這不禁讓人猜測,日本可能也將成爲百度計劃擴張的地區之一。                    

對於大公司來說,同時在美國、中國和歐洲等主要市場中申請專利是十分常見的情況。但如果大公司在這些地區以外的地方開始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很大可能是要將其納入自己的未來擴張版圖之中。

百度在日本、韓國同時申請了人工智能聲紋登陸方法、基於深度學習的語音識別以及人機對話方法的專利。在日本申請專利的同時,百度發佈了其阿拉丁吸頂投影燈,既可以做智能音箱、智能燈,還可具有投影功能。該產品將於 2018 年 CES 上面向日本市場發佈。

百度的對話式 AI 操作系統 DuerOS 雖然是基於中文數據訓練的,但是由於百度在 2011 年收購了日本輸入法開發公司 Simeji,這使得他們一直都有能力處理日本用戶的對話與語法,幫助百度得以在非中國地區第一次發佈其商業級 DuerOS 硬件產品—— Aladdin。
                                                   
這款產品在日本市場的成功使百度可以同亞馬遜 Alexa 和谷歌的谷歌助手展開競爭,這兩家公司也都提供了日語服務。                    

百度還有另一個名爲「基於人工智能和終端設備」的專利,它似乎是要結合語音識別與面部識別兩種功能於一體,從個人打造一款面向消費者的機器人設備。

這項專利最早於 2015 年在中國申請,2016 年在美國和歐洲的專利組織進行了申請,2017 年是日本和韓國。

這一舉動表明,百度未來將在日本開展研發基於 DuerOS 的機器人計劃。同時也可以看出,百度對韓國市場也表現出了興趣。目前,百度也已經打入了韓國市場。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也開發了一款智能音箱「天貓精靈(Tmall Genie)」,外觀與亞馬遜Echo 類似。據悉,自 2017 年 7 月發佈以來,天貓精靈的銷量已經超過了 100 萬。                      

騰訊是最近才加入這場競賽的。即便如此,他們也有一個絕對優勢——擁有接近 10 億用戶量的微信,其語音助手叮噹將會接入微信的應用與服務,無需手動操作便可發送語音訊息。
                                        

  • 騰訊在面部識別專利方面佔據領先優勢

騰訊是中國面部識別專利申請得最多的公司之一,下圖展示了騰訊在三維人臉識別方法與系統的專利。              這與騰訊優圖實驗室的努力分不開。

優圖實驗室爲騰訊超過 50 個產品提供了圖像與面部識別技術,如騰訊的社交網絡平臺「 QQ空間」,圖像處理軟件「天天 P 圖」等。

近日,騰訊將優圖開源給了其它開發者,用戶可以通過微信應用使用優圖的技術。這項舉措開始引發了人們關注,有業內人士認爲,這一舉動有可能扼殺那些小型的圖像識別創業公司。              

目前,優圖已與中國聯通、微衆銀行等客戶開始合作,後者使用優圖技術來進行面部識別認證。(注:騰訊是微衆銀行的大股東)。                

除了以上應用以外,中國至少有三個省市已經宣佈,將藉助微信或支付寶的面部識別技術,爲居民發放電子身份證。    
                     
下圖展示了面部身份識別系統:

阿里巴巴在 2017 年也申請了類似的專利。    

  • 從百度專利申請看其無人駕駛汽車戰略推進

儘管 BAT 都在推進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但到目前爲止,百度是其中專利申請最多的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專利的公佈會大大滯後於專利的申請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騰訊和阿里巴巴發佈的自動駕駛汽車專利較少。

僅在美國,百度就已經發布了 15 項專利。              

下圖展示了百度基於機器學習的自動駕駛技術專利。

BAT 挺進醫療、自動化與智慧城市領域         

2017 年 11 月,中國科學技術部宣佈,國家首批開放人工智能平臺將依託於百度(自動駕駛汽車)、阿里巴巴(雲智慧城市)以及騰訊(醫療影像與診斷)。                  

在上述提到的每個領域中,BAT 都從立足中國本土出發,然後通過國際交易與合作走向全球。

  • 百度阿波羅計劃:「汽車行業的安卓」

2017 年 4 月,百度宣佈了其自動駕駛開放平臺 — 阿波羅(Apollo),致力於爲全球合作伙伴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與其它開源平臺一樣,阿波羅平臺可以通過生態系統中其它開發者的參與,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這種將代碼開源給所有人的做法可以讓其他公司基於現在的研究進行擴展,而不是完全從零開始。               

阿波羅生態圈目前擁有超過 100 個合作伙伴。相比之下,Lyft 與去年宣佈開放的自動駕駛平臺只有不到 10 個合作伙伴。

一部分百度在美國的合作伙伴於近日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談到了合作細節,具體如下圖所示:

儘管項目是開源的,且需要其他合作者共同努力做出貢獻,但百度曾在財報會議上探討過該項目的長期盈利計劃。  

  • 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腦」

不同於那些具體產業解決方案,如醫療衛生和自動駕駛。阿里巴巴「城市大腦」項目的涉及面更爲廣泛。

整個項目的核心基於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雲計算平臺 —「ET 城市大腦 」。            


「城市大腦」會處理從攝像頭、傳感器、社交媒體、政府等方面得到的數據。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它可以爲醫療衛生、城市規劃、交通管理等領域提供預測結果。           

在中國杭州與中國澳門等城市進行系統部署以後,今年,阿里巴巴首次將業務擴展到了全球市場,與馬來西亞政府達成合作,啓動了馬來西亞城市大腦項目。

該項目第一階段首要關注領域就是交通管理。

爲此,阿里巴巴已經與英偉達展開合作,共同爲智慧城市構建基於深度學習的視頻平臺服務。

此外,阿里巴巴還參與了計算機視覺獨角獸商湯科技 C 輪高達 6 億美金的投資。  

同時,商湯科技也宣佈與阿里巴巴在智慧交通,城市管理和智能監控方面達成了合作。

  • 騰訊在醫療領域的進展

通過投資和建立合作伙伴關係,騰訊正將來自全球的人工智能醫療技術引入中國大陸。

事實上,騰訊的最大優勢在於微信。

微信被稱爲「可以做一切事情的應用程序 」,擁有 10 億的用戶,爲用戶提供從發送消息、照片分享到轉賬匯款以及叫車的一切服務。

去年,約有 3.8萬 家醫療機構註冊了微信賬戶,其中 60% 的機構允許用戶註冊並進行在線預約,有超過 2000 家醫院可使用微信支付。

藉助微信,騰訊可以輕鬆收集大量消費者數據,並將其用於 AI 算法的訓練。

本月,騰訊與英國一家虛擬醫療助理開發初創公司 Babylon Health 合作。 微信用戶可以訪問 Babylon 的應用程序,通過微信陳述他們的症狀,然後 Babylon 會給予他們反饋和建議。

微信還與英國的 Medopad 合作,將 AI 用於遠程病人監護。 Medopad 已在中國簽署了超過 1.2 億美元的商業協議。

騰訊最引人注目的投資是向 AI 醫療保健公司碳雲智能(iCarbonX)進行了 1.54 億美元的融資,這家公司致力於研發人類生物機體的完整數字化表徵。

由於中國缺乏有組織的數字化醫療記錄,因此,碳雲智能的發展方向頗具意義。公司的終極計劃是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完成擴張。

除了那些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醫療應用,騰訊內部研發部門也專注於覓影 AI 醫療平臺的開發。

2017 年推出的覓影爲醫療機構提供人工智能服務,協助診斷各種類型的癌症,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幫助醫院分析和管理醫療記錄。 目前,覓影還處於研究階段,並沒有立即計劃向醫院收取其 AI 輔助影像服務的費用。

騰訊不僅僅關注醫療影像和診斷,今年,騰訊還參與了兩筆藥物研發人工智能的交易:對加利福尼亞州 Atomwise 提供 4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百度風投也對這家公司進行了投資),對馬薩諸塞州的 Xtalpi 提供 1500 萬美元 B 輪投資(谷歌、紅杉資本中國也一同進行了投資)。這意味着,騰訊也有可能計劃向人工智能藥物應用領域進行拓展。

BAT 式威脅?

另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打造數字化第一經濟體,這爲其積累了大量消費者數據,也爲政府和科技巨頭提供了巨大的資源寶藏。

美國科技公司如谷歌、蘋果也急切希望能夠進入中國市場。 去年年底,谷歌在中國開設了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並與騰訊簽署了一份覆蓋多項產品和技術的專利交叉授權許可協議。

由於中國政府對 FAMGA 的限制,以及對 BAT 發展的大力支持,BAT 在本土無疑享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BAT 也並沒有止步於此,同樣也具有雄心勃勃的全球計劃:招募人才、建立國外研發機構、通過合作伙伴關係將其他國家的人工智能技術帶到中國。

與 FAMGA 可以訪問的數據相比,BAT 當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外語用戶數據(需要數據訓練算法)。因此,BAT 在智能家居等領域的國際擴張,或許會依賴合作伙伴關係或收購特定市場的大數據公司。例如,百度在日本推出人工智能助手 Aladdin 時就是這樣做的。

可以預見,爲了實現這些目標,BAT 在未來會尋求更多的國際合作夥伴、並繼續展開投資與收購。

但在自動駕駛、醫療和零售行業,BAT 正在演變成全球人工智能領域中一個令人生畏的代號。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